基干今鸟型类研究进展——直爪丽鸟

直爪丽鸟正型(王敏供图)

直爪丽鸟正型(王敏供图)

直爪丽鸟肩带骨骼和胸骨(王敏供图)

直爪丽鸟肩带骨骼和胸骨(王敏供图)

中生代鸟类谱系图(王敏供图)

中生代鸟类谱系图(王敏供图)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16年1月5日,伦敦林奈学会出版的《林奈学会动物学杂志》(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敏、周忠和、周爽发表了题为“A new basal ornithuromorph bird (Aves: Ornithothorace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China with implication for morphology of early Ornithuromorpha”的文章,报道了一基干今鸟型类,讨论了原始今鸟型类特征的演化。

今鸟型类是中生代最为进步的鸟类支系,所有现生鸟类都是从中演化而来的。其最早的化石记录是可追溯到热河生物群花吉营组(距今约1.3亿年)。今鸟型类与反鸟类构成姐妹群,成为了中生代最为繁盛的鸟类类群。新标本保存的姿态像是一只挥舞双翅,偏偏起舞的小鸟,而其手部的爪节较笔直,据此研究者将其命名为直爪丽鸟。新鸟保存了许多原始的解剖学特征,包括粗壮的叉骨发育叉骨突,胸骨较短,小翼掌骨不发育伸肌突,第II-IV蹠骨近端在同一平面等。支系系统学的研究表明,新鸟属于基干今鸟型类,仅比已知的古喙鸟和建昌鸟进步。

新鸟的胸骨较短,在基干今鸟型类中,虽然胸骨的形态差异较大,但是总体上显现出胸骨有不断加长的趋势,胸骨的加长伴随着龙骨突的延长,而龙骨突是主要的飞行肌肉(胸大肌和上乌喙肌)的主要附着部位,表明胸骨的演化主要受到飞行选择压力的影响。新鸟的叉骨形态非常特别,与此前报道的另一今鸟型类叉尾鸟相似——叉骨支粗壮,并发育叉骨突。而在其它中生代今鸟型类中,叉骨突缺失,叉骨呈纤细的“U”型。有趣的是,在直爪丽鸟和叉尾鸟中,胸骨的龙骨突并未延伸至胸骨的前缘。而在其它早白垩世今鸟型类中,龙骨突发达并延伸至胸骨前缘。叉骨突发育——龙骨突较短,叉骨突缺失——龙骨突较长的相伴出现,研究者据此推测,发育的叉骨突有可能充当了部分龙骨突的作用,这一推测在此前反鸟类中也有过报道。在现生鸟类中,胸大肌的前部(胸骨肱肌)主要附着在叉骨支,以及连接叉骨和胸骨的膜上。因此发达的叉骨突可能延伸至胸骨前缘的腹侧,从而为胸骨肱肌提供额外的附着区域,弥补了龙骨突较短的不足。虽然至今还未有化石支持这一推测,但是从一些现生鸟类中,研究者却找到了支持这一推测的证据。鹈鹕是一类飞行能力较强的水鸟,其龙骨突虽然比较退化,但是叉骨突却很发达,并且延伸至胸骨腹面而与龙骨突前缘愈合,共同构成胸大肌的附着区域。对比其它基干今鸟型类,研究者发现,原始的今鸟型类具有相对更长的前肢,加长的前肢有可能弥补了其它适应飞行结构的不完善,表明在飞行的早期演化中,原始鸟类演化出了不同的方式以适应飞行的需要。

该项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特殊学科点等项目的支持。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今鸟 直爪丽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