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地区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恐龙?

辽西地区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恐龙?

辽西地区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恐龙?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辽宁日报(文 安吉 摄 万重):眼下,朝阳北票大板镇孤家子村,一处立体保存的大型恐龙化石点正在发掘中。古生物学家说,这只“站着”的恐龙可能藏着“趴着”的恐龙显现不出来的奥秘。两年前的今天,复原的“辽宁巨龙”正式亮相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近30年里,关于恐龙,辽西那片地儿先后发掘出土了中华龙鸟、帝龙、神州龙、北票龙、尾羽龙、小盗龙、中华鸟龙、纤细盗龙、中国猎龙、寐龙、窦鼻龙、原始祖鸟、义县龙、辽宁巨龙、东北巨龙、辽宁龙、克氏龙、热河龙、锦州龙、鹦鹉嘴龙、辽角龙……

“站着”的恐龙化石可能藏着恐龙家族新的奥秘

孤家子村是朝阳北票大板镇比较偏远的一个山村,紧邻山脚,住着哑巴沟组的村民孙某。今年4月末,他在田头发现了一块又像石头又像骨头的东西,由此引出一处大型恐龙化石出露点。目前,化石发掘工作还在进行中。

辽宁省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恐龙化石专家周长付说,恐龙化石的发现地应属义县陆家屯层,距今约1.26亿年,属蜥脚类恐龙。这只恐龙存活时,体长约15米,高约2米,肋骨约1.5米长,是目前为止辽宁省发现的最为完整的立体保存的大型蜥脚类恐龙化石。

此前,辽宁发现的此类恐龙化石基本上都是以压型为主,就是动物骨骼都被压扁了的化石,即便发现过立体的化石,也都是零星的牙齿等。这具恐龙化石是没有被压变形的立体化石,比如肋骨化石还呈现出一定的弯度,这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非常有价值,甚至有可能探究到压型化石显现不出的奥秘。

恐龙是地球演化史上最庞大的一类陆生爬行动物,出现于2.2亿年前的三叠纪,繁盛于侏罗纪和白垩纪,6550万年前灭绝。它离我们如此遥远,如果不借助化石,我们将永远不知恐龙为何物。

恐龙化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与地球亿万年的风霜雪雨地动山摇息息相关。近100年来,随着这些远古动物化石不断被发现和发掘,博物学家意识到它们在动物分类学上应该自成一体。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前面的词根意思是“恐怖的”,后面的词根意思是“蜥蜴”。从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这一大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直译成中文时,就成了“恐龙”。

三叠纪出现的恐龙,到侏罗纪时已成为地球的 “统治者”。侏罗纪被称为“恐龙时代”,那时的地球真可谓“各类恐龙济济一堂”,全然一个生机勃勃千姿百态的恐龙世界。

它们在地球上生存了1.6亿年,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恐龙化石多达几百种,这样一个主宰地球上亿年之久的庞大动物类群在白垩纪末期却突然消失——直到今天,仍是最令人费解的谜。

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已经发现了30多种恐龙化石

热河生物群是距今1.4亿年至1.2亿年生活在亚洲东北地区(包括我国东北部、蒙古、俄罗斯外贝加尔、朝鲜等)的一个古老生物群,以辽西义县-北票-凌源等地区为主要产地。1923年,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将当时的热河省凌源县(现辽宁省朝阳凌源市)附近含化石的地层命名为“热河系”。1928年,他又称热河系中所含动物化石为“热河动物群”。1962年,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顾知微建立了 “热河生物群”,并认为它的代表性化石属种包括东方叶肢介、三尾拟蜉蝣、戴氏狼鳍鱼。 “热河”来源于化石群的产地——凌源,当时属“热河省”管辖。

近30年来,辽西热河生物群地层中发现了数十个重要的以鸟类和恐龙为代表的脊椎动物化石点,迄今已发现20多个重要生物门类,近千种化石——分布之广、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保存之好、信息之全,特别是以保存许多生物的软体组织特征而闻名于世,是国际古生物学界的关注热点。

热河生物群中的恐龙,特别是带羽毛的小型曾脚类恐龙,为鸟类起源和羽毛早期演化提供了翔实的化石证据。

1996年,北票市上园镇四合屯义县组下部页岩层,当地农民李某某发掘出一块化石。大小像鸡,化石形态也像一只雄鸡在报晓——高昂着头、尾巴翘起。它的头很大,上下颌长满带有小锯齿的尖牙;前肢非常短小,尾巴长得出奇。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季强等研究人员认为,在它的背部,从头到尾长着一排细丝状的皮肤衍生物是一种原始的羽毛,把它当成“地球上最为原始的鸟类”,命名为“中华龙鸟”。后来,“中华龙鸟”被更正为兽脚目美颌龙科中的一种恐龙。

1997年,北票市化石管理处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捐献了一堆比较破碎的化石,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么一堆看似无足轻重的破碎化石竟然是镰刀龙超科中的一种新的重要成员,被命名为“意外北票龙”。镰刀龙类是食肉恐龙当中非常特化的一个类群,意外北票龙还保存了与中华龙鸟相似的细丝状皮肤衍生物,表明这种细丝状皮肤衍生物可能在许多兽脚类恐龙类型上都有生长,它代表了后来出现的鸟类羽毛的演化初级阶段。

2004年10月,古生物学家在朝阳北票市发现了距今1.4亿年、早白垩世的伤齿龙科恐龙骨骼化石。令人欣喜的是,这种恐龙是一个新物种。更令人欣喜的是,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恐龙的睡眠姿势。

2008年4月,距北票四合屯南不到两公里的车家子村伍代沟,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联合进行的一场抢救性发掘开始了。

化石产出层位为早白垩义县组尖山沟层,距今约1.25亿年。石质非常坚硬,挖掘工作异常艰难。

工程历时80多天才告结束,最大的一块化石竟重达3吨。从骨骼来看,这只恐龙活着的时候,体形矮胖,脖子很长,正处于蜥脚类恐龙由细长型向矮胖型过渡的时期。估计体长超过15米,尾部长约5米,体重5吨以上——这是辽西地区较为罕见的大型恐龙化石。因为体型巨大,它被命名为“辽宁巨龙”。

2011年12月,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使用仿真材料,按照其原型大小进行复原。 2013年5月13日,“辽宁巨龙”正式亮相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2009年9月,朝阳喀剌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发现了当时最大的早白垩世霸王龙化石——喀左中国暴龙,这是我国两代古生物科学家在全国各地寻找了40多年的物种。它是非常凶猛的大型食肉类恐龙,牙齿大而锋利,身长10米,仅头部就长达1米。

在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复原的生命画卷,它是那么生动,那么清晰——宽阔的溪流草地上,霸王龙高昂着长长的头,冷冷地审视着自己的领地。小盗龙在树枝间跳去跳来,沼泽中的伊克昭龙、鹦鹉嘴龙忽隐忽现,水面上不时滑过空中霸主翼龙的身影……

1.2亿年前辽西那片地儿是恐龙的“地盘”

辽西地区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恐龙呢?

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由于辽西地区在恐龙时代的特殊地理环境造成的。距今1.75亿年至1.2亿年时,地球大多数地方还是海水茫茫的时候,亚洲东部区域已抬升为陆地。那时,辽西的地面以湖泊为主,气候也相当湿润,遍地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低矮的蕨类植物。多数以植物为食的爬行动物数量迅速繁衍壮大,恐龙是所有爬行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类。

不只是在辽西,当时地球上生活的恐龙很多,每个大陆都有,但最终能够形成化石且被人类所发现的却很少。辽西是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属内陆多湖泊地区,火山爆发比较频繁。火山爆发后,把大量的生物淹没在湖泊中,这样就有了一个缺氧的环境,使得尸体不容易腐烂。除了骨骼外,还有一些体表结构得以保存下来。比如,带羽毛的恐龙化石是辽西的一大特色。不是说辽西以外的恐龙不带羽毛,很可能是这些羽毛化石没有保存下来。一般的恐龙化石,羽毛、皮肤等软组织都难以保存下来,而辽西的化石埋藏都是有火山灰参与的,这些火山灰颗粒十分细腻,能够更好地保存生物的细节。

1亿多年前的辽西,一座座火山从没消停过,大量生物一次次地瞬间死亡,并被火山灰迅速掩埋。 1亿多年后,那些生物带着它们生前的状态,成了不同岩层中最经典的古生物化石,告诉我们从前的渐变和突变的故事。

现在,我们期待着那只“站着”的恐龙,讲述它们的谜。

赫氏近鸟龙是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教授胡东宇等首次在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的迄今世界最早的带羽毛恐龙,比“始祖鸟”早约1000万年,代表了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长有羽毛的恐龙。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