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格格翼龙的研究近展

张氏格格翼龙(Gegepterus changae)的新材料(供图:蒋顺兴、汪筱林)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蒋顺兴及汪筱林在最新一期的《古脊椎动物学报》(49卷2期)上发表了他们关于张氏格格翼龙(Gegepterus changae)的研究近展。文章描述了张氏格格翼龙的新材料,并对其重要骨骼特征进行了补充和修订。

张氏格格翼龙正型标本是产自辽西北票四合屯义县组下部(早白垩世)的一件保存不完整的梳颌翼龙类化石材料。蒋顺兴及汪筱林描述的新材料与正型标本产出于同一地点的相同层位,具有正型标本的3个独有特征,即泪骨前突位于鼻骨之上,额骨前部和侧部边缘处有广泛蚀痕以及颈椎具有高的神经脊且背部有瘤状膨胀,据此将其归入张氏格格翼龙。通过对新材料和进一步修理的正型标本的形态观察,研究人员对张氏格格翼龙的特征进行了补充,增加一个属征:鼻骨背腹向具有两个小孔。这一特征在正型标本中同样被观察到,但在其他翼龙中都没有出现,仅在飞龙中观察到一个孔和一个凹陷。研究人员同时补充了张氏格格翼龙的椎体和肩带等的一些特征,如背椎没有完全愈合,荐椎数量为3~4枚,尾椎约9枚;肱骨三角嵴不是十分发育,三角嵴颈及其与肩胛乌喙骨相关联的关节窝不发育;具有前端呈扇形的前耻骨,耻骨闭孔有小骨片覆盖等。

依据格格翼龙新的特征,将其与我国发现的归于梳颌翼龙科(Ctenochasmatidae)的华夏翼龙(Cathaypterus)、环河翼龙(Huanhepterus)及鸢翼龙(Elanodactylus)对比,依据齿槽处的纵向沟、牙齿分布密度以及吻端的长度比例等,研究人员认为格格翼龙和华夏翼龙有一定区别,但亲缘关系较近,同属梳颌翼龙亚科(Ctenochasmaniae),并建议将华夏翼龙的鼻眶前孔较小的属征修订为其吻端较长。格格翼龙的个体远小于环河翼龙,依据牙齿数量和排列的差异推测它们的捕食方式和食物类型存在明显的区别,应不属于同一亚科。新材料与鸢翼龙的明显区别主要在肱骨上,前者肱骨的肩胛骨关节窝不发育,而后者的这一结构明显。由于鸢翼龙没有保存头骨,它的分类位置不是十分确定,同时鸢翼龙具有许多梳颌翼龙类所不具有的特征,如第一翼指骨短于第二和第三翼指骨,掌骨较短等。

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基金项目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资助。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翼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