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类学》期刊发表中法合作龙骨坡遗址最新研究成果

专著封面与扉页

专著内容之一

专著内容之二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侯亚梅与法国大学院院士、法国科研中心暨法国巴黎西大拉德芳斯(原巴黎十大)—南特分校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Eric Boëda合作编著的“中国龙骨坡遗址”研究专著的法文版(附英文摘要)于2011年1月在法国L'Anthropologie期刊第115卷1-3月号刊发表(参见https://www.em-consulte.com/revue/anthro )。

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经历了1985~1988、1997~1999和2003~2006三个阶段的发掘与地层整理工作,各阶段都取得了相应的重要成果。其中第三阶段的工作由中方侯亚梅研究员与法方Eric Boëda教授联合主持。本次工作重点为地层清理,由于改变了工作方法,获取了更多的信息,发现了更多细致的考古学地层以及旧石器和动物埋藏学遗物与遗迹,特别是发现了前所未有的若干件石器与象、牛、鹿、麂等多种食草动物化石肢骨遗存面,化石上发现明显的石器切割痕迹,揭露出能够反映当时早期人类古人类生活行为的遗迹现象。本次专辑的发表即是对该阶段工作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

全书共196页,分五个主要部分阐述。第一部分为龙骨坡遗址研究简史,介绍和肯定了本阶段之前的研究基础与成果,并对第三次发掘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回顾;第二部分是龙骨坡遗址地质背景和古环境研究,对遗址堆积成因和埋藏学过程给予解释;第三部分是对龙骨坡遗址地层的研究,研究者据实将龙骨坡遗址的地层细分为37层,并对每一层的出土遗物、地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第四部分是本次研究的主体--龙骨坡遗址石器工业分析。本次研究采用技术学的方法,从石器的原料、毛坯形态、打制技术、刃缘形态等方面分析了龙骨坡遗址石器打制的技术模式,取得新的认识。第五部分主要将龙骨坡遗址与同时期或更老时期国内外古人类遗址石器工业进行了对比,表明龙骨坡遗址石器制作技术的处于较成熟的阶段,比如,工具选用石料形状的预设性、两面技术的存在等。总体而言,在亚洲大陆,龙骨坡人掌握着相对古老的石器技术,与同期或更早生活在非洲的早期人类技术相比,两者在技术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技术演变阶段的角度进行分析,龙骨坡技术属于较成熟的技术阶段。结论认为,在目前很多材料证实早期人类的起源在非洲的情况下,最早的人类向外迁徙的时间可追溯至250-260万年之间,而最早居住在中国中部的人类所采用的原创技术,其后很晚才发生在非洲大陆。专著主体章节部分的作者排序依据所有作者同等贡献原则以各作者英文姓氏顺序排列。

专著致谢部分特别强调了黄万波先生对龙骨坡遗址研究的开创性贡献,同时感谢龙骨坡遗址本阶段全体工作人员的竭诚努力和中央地方各文化部门的有力支持。

龙骨坡遗址最新研究成果的发表对进一步探讨龙骨坡遗址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在我国乃至世界古人类演化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专著的中文版与英文版已在筹备中,将于近期出版,有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全新方法与资料并启发新的思考。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稿人:侯亚梅、刘扬、杨石霞)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人类学 遗址 龙骨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