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年前晋江海滨就有古人类活动

几年前,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宝印在深沪湾考察。

几年前,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宝印在深沪湾考察。

一块小小旧石器,却揭开了晋江一页考古新历史。

2002年,“晋江深沪湾护岸工程海岸动力地貌考察小组”在深沪镇金屿的一处“红赤土埔”,发现了一块有人工打击痕迹的脉石英砾石,由此引来了国内考古专家持续十多年对深沪湾旧石器遗址的研究。

昨日,晋江市召开“晋江深沪网纹红土地层年代测定和地质环境研究”项目汇报会。据悉,经过多年的努力,有关专家在网纹红土地层年代测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11-2012年,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顾兆炎等与澳大利亚学者合作,应用铍铝法测定了深沪湾旧石器遗址所在网纹红土地层的年龄,其结果为距今97万年。这也意味着在近百万年前,晋江海滨就有古人类活动。

在会上,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荣树、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慰文、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宝印也分别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做了汇报。

专家们认为,多年来,深沪网纹红土地层年代已采用多种年代测定方法进行测定,年代的准确性越来越高,建议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进行进一步充分的研讨和论证。

会议表示,晋江市将继续做好深沪湾旧石器遗址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并力争在明年召开相关的国际研讨会,在当下做好相关旧石器发现遗址,以及新晋国保单位庵山遗址的保护工作。

晋江市副市长丁峰参加了会议。

相关新闻

古晋江人可能曾追逐海水到台湾

晋江沿海一带居民,以讨海为生,常自称为“讨海人”。根据昨日专家汇报的研究成果,晋江人“讨海”的历史有97万年,并且是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已知最早的“讨海人”!

“当时全球气候温暖,海平面比现在高。深沪地区为海边一个北东———南西走向的基岩岛屿,从现在的深沪延伸至围头角。陆地海岸线位于现在晋江的山地边缘,岛屿的背海一面有沙坝堆积,并向海岸延伸。同样,海岸有沙坝形成,并向岛屿方向延伸。两者之间海水很浅,古人类可以涉水在陆地与海岛之间往来。当气候变冷海水后退时,古人类不仅可以生活在河流两岸,还可能追逐海水,到达更远的海岛,比如台湾。”作为深沪湾第一块旧石器的发现者之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宝印向记者描绘了当时晋江古人类的生活环境。

据袁宝印推测,晋江古人类应该是居住在海边,但是当时的食物比较少,他们平时常会涉水到深沪—围头这个基岩小岛一带寻找牡蛎为食。现在,深沪湾海底古森林的牡蛎礁,正是当时环境的佐证,西方至今也还有一些海岛居民有生吃牡蛎的习惯。

袁宝印说,古人类在河边、湖滨、海滨活动时,他们打制和使用的旧石器有时会丢弃,与河边、湖滨、海滨的黏土与砂质沉积混在一起,同时并被埋藏。如今,我们却循着他们遗弃旧石器的踪迹,能够勾勒得出当时他们的活动范围。

“晋江应该还有一些河边正埋藏着旧石器,有待我们去发现。”袁宝印十分肯定地说。(晋江经济报 董瑞婷 王家煜)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