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侏罗纪公园”(上)

恐龙足迹

恐龙足迹

夕阳乡陈列室的恐龙化石

夕阳乡陈列室的恐龙化石

夕阳乡陈列室的“中华双嵴龙”化石仿制品

夕阳乡陈列室的“中华双嵴龙”化石仿制品

这里拥有600多处恐龙足迹,这里出土了亚洲仅有的中华双脊龙化石……然而,这个天然的古生物博物馆,却始终在人们的视线之外……

如果把以滇池、抚仙湖、阳宗海、星云湖、杞麓湖等五大高原湖泊为核心的环湖区域中部湖滨休闲度假区,以石林世界自然遗产为核心的东部石林喀斯特旅游区,以轿子雪山为核心的北部山地户外休闲区,以建水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的南部历史文化旅游区,比作是串起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的一颗颗明珠的话,那么晋宁县夕阳彝族自治乡,一定是那颗被尘埃蒙蔽了光彩的明珠。

夕阳东临玉溪红塔区洛河乡,南接峨山县甸中镇,西与易门县十街乡、浦贝村,北与安宁市八街镇接壤,距离昆明不过2个小时车程——迄今为止,在总面积156.51平方米的土地上,共出土了13具较为完整的恐龙化石,其中一具,是在亚欧大陆首次发现的新种类恐龙化石——“中华双嵴龙”;而600多处恐龙足迹,更是遍布这里的山川,留下一个个深深的印迹。“产足迹化石的地方大多找不到骨骼化石,像夕阳这样同时出现恐龙遗骸和足迹化石的地方,在世界上也是极少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位于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中间地带的天然古生物博物馆和市级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却始终在人们的视线之外,无人问津,甚至从未听说过这个诗画意境般的地名。拥有文化旅游产业最好题材的“恐龙之乡”为何被人遗落?在开发夕阳恐龙资源的过程中,究竟是什么成为其发展的“拦路虎”?“恐龙之乡”何时才能振兴?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了这一位于昆明西南面深处的彝家胜地,试图寻找“昆明侏罗纪公园”失落的原因。

重大发现 “仙人脚印”原是恐龙的

在彝语里,“夕阳”意为让太阳歇脚的地方。

在现实里,夕阳的土地上,不仅留住了太阳的脚步,也留下了侏罗纪时代的主宰者——恐龙的脚步。

昆明市博物馆研究员胡绍锦永远也不会忘记初次来到夕阳的场景:“驱车穿过崇山峻岭,密林深处,在处于半山腰的公路上四下眺望,目光所及,峰峦叠嶂,盘岩卷曲,梯田层层。”

那是1982年11月30日,胡绍锦第一次踏上了前往夕阳寻找恐龙的旅程。

在这之前,夕阳彝族群众中世代流传着一个关于“仙人脚印”的古老传说:在亘古时代,曾经有一位仙人路过夕阳,在夕阳的每一座山、每一条箐沟里都留下了足迹。每逢村里的老人仙逝,朴实的村民们就会举家出动,沿着遍布山川石头上的那些三趾形或四趾形足迹,踏着“仙人”走过的路线将棺木送到山里掩埋。

从未有人怀疑过这些足迹的来历。直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文物普查,晋宁县文管所的工作人员才在田野调查中发现,这些所谓的“仙人脚印”极有可能是“某种动物遗留下来的”。

很快,胡绍锦与同事迅速赶往晋宁县了解情况,并先后到达上蒜、双河、夕阳等地开展洞穴调查,他们在夕阳保安、木鲊及小夕阳、小河坝等地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1983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我国著名恐龙专家董枝明闻讯来到夕阳,对其恐龙地层进行了科学考察,充分肯定了这项发现。

随后,胡绍锦又连续在白金山、锡哲箐、漾坝箐、松棵大箐、庙箐沟、古鲁木山、阿苏波罗山等地发现了新的恐龙足迹。经过多次山地考察,胡绍锦在夕阳全境内发现了14个恐龙行走和奔跑的足迹带,以及647个恐龙足印。“这些足印多数是两足行走的造迹恐龙遗留下的,就像是鸡爪那样呈三趾形,也有的是四趾形。它们成行或成片地分布在14个足迹带中。”胡绍锦介绍,这些由多条行迹组成的、纵横交错的足迹带,表明当时有许多恐龙在这个地方出没活动。“经过专家研究和系统分类,夕阳的恐龙脚印有13属、22种,其中包括‘夕阳杨氏龙’、‘晋宁郑氏龙’、‘夕阳雷龙’、‘夕阳热河龙’等12个新属、21个新种,这些新属和新种都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

同时,夕阳恐龙足迹的出现还帮助专家们在国内首次计算出一些恐龙的行走和奔跑速度。“在正常情况下,动物身体的轻重直接与其足部承担的身体重量有关,因此,根据足迹印踩压的深浅,可以推测出该动物的身体轻重。而根据足迹的尺寸,还可以计算出动物身体的大小;足迹的前后间距,可以得知动物行走的速度。”根据这些数据,专家们推算出小河坝分叉跷脚龙的小跑速度是12.02公里/小时,泥泞跷足龙的行走速度是7.6公里/小时,杨氏足迹龙的小跑速度是12公里/小时。

然而,更大、更令人惊喜的发现还在等着考古专家们。

亚洲仅有 珍贵的中华双嵴龙

4年后的1987年6月,夕阳小学学生陶龙春、陶炽子、李香红等5人在校门附近玩耍“滑坡”时,无意间发现地下露出了些许恐龙骨骼遗骸。

接报后,省地矿局玉溪区调队工程师李云在挖眼睛山操场边一处新盖房子下挖出了一条完整的恐龙。

这是比恐龙足迹更让人兴奋的消息。“在自然界,恐龙骨骼,特别是遗迹化石是极难形成和保存下来的。一条恐龙死去后,尸体往往会被肉食动物分食,经过细菌分化、风化剥蚀,遗骸几乎所剩无几,偶尔有些骨、齿被及时掩埋且石化,其几率也低得出奇。而足迹的石化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在恐龙活动时,其脚印在过于硬或过于稀软的泥土地面都无法保留下来,只有在特定且苛刻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尤其能够被适时掩埋时,足印才能保持原状不变,成为痕迹化石。”

同年7月26日,胡绍锦率队在夕阳窝眼睛山、木杵榔村的叫魂岭岗、倒座坟山和木鲊村进行了长达65天的恐龙发掘。

在木杵榔村的青龙山3号发掘工地上,胡绍锦发现了一条奇怪的恐龙——它身高约5.3米,长着一个硕大的脑袋,头顶上生有两块鸡冠状的骨嵴,满口犬牙利齿。在它的胃部,还有几块未被消化的龟类趾骨化石。“这种恐龙用双足奔走,体态轻盈,行动敏捷,属于典型的早侏罗纪肉食恐龙,距今约1亿7千万年。”胡绍锦介绍,此属恐龙过去仅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发现过,而对于中国,乃至于整个亚欧大陆来说,这具中华双嵴龙骨架堪称是首次发现的世界级恐龙化石珍品,对研究恐龙的起源、演化和大陆板块漂移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更为有趣的是,这条中华双嵴龙在出土时头仰尾翘,骨架呈反弓形侧卧状,后肢直蹬。其尾巴根部明显被撕断崩裂,显然进行过垂死挣扎。“更激动人心的是,它大张着嘴从侧面死死咬住了另一条蜥脚类云南龙的尾巴。这种埋葬姿势表明,他们之前可能正在进行一场生死大决斗,然后两败俱伤,同归于尽。”

截至目前,夕阳乡共出土了包括3具较完整骨架在内的13具恐龙化石。1987年7月18日,昆明市人民政府在夕阳召开表彰大会,表扬、奖励恐龙发现、发掘有功人员,并宣布夕阳全乡成为昆明市古生物化石保护区。

自此,夕阳有“龙”的消息开始传了出去,“当时,不少彝族小脚老太太都纷纷从附近的玉门、峨山县赶来看恐龙。”夕阳彝族自治乡党委副书记杨建平当时不过十几岁,但仍清楚地记得那情景,因为前来看恐龙的人实在太多,乡里不得不安排专人在发掘现场进行看管,“后来,负责看管的人生病了,就在现场打起了吊瓶。结果,被群众一传十、十传百,就变成了恐龙打起了吊瓶,闹了一个大笑话。”

热潮过后 被遗忘的恐龙之乡

然而,夕阳的“恐龙热”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

发掘工作结束后,因为缺乏保存恐龙化石的必要条件,13具恐龙化石先后被运离夕阳,送往市级、省级乃至更高级别的博物馆内进行保存和展出。“1987年6月至9月发掘后,就把发掘出土的‘中华双嵴龙’等一批化石送交市文管会进行集中管理。”

留给夕阳的,只是一些残存的骨骼化石,以及647个运不走的足迹。

如今,这些零碎的化石被存放在距离夕阳乡政府办公地不远处的文化站办公楼2楼,在这间可以用“简陋”来形容的“恐龙化石陈列室”里,除了一个“中华双嵴龙”骨骼化石复制品、几块有关“恐龙之乡”的宣传板外,别无他物,零碎的化石被堆放在几个低矮的玻璃柜中。大部分时间里,除非有人专程来参观,否则陈列室的大门都是紧锁着的。“留在夕阳本地的有形恐龙文化资源很少,使得我们的宣传造势和项目包装推介没有载体,加上宣传面较窄、力度也不够大,因而形不成强大的恐龙文化品牌优势,给保护和开发造成较大制约。”负责宣传工作的夕阳彝族自治乡武装部长、党委委员葛小靖认为,缺乏恐龙化石资源是制约夕阳旅游经济开发的重要原因,“‘恐龙之乡’连恐龙化石都没有,游客来这里看什么?”

在被当地称为恐龙脚印最集中的小夕阳村恐龙脚印群山上,乡政府用铁丝网、水泥柱做成围栏,圈起了一个占地十多亩的保护区,围栏外竖有一块乡政府有关《化石群保护规定》的牌子,上面明确了该地化石群点进行圈地保护,并且禁止人和动物入内。“这是夕阳乡唯一一个像样的固定保护点。”杨建平说,就是这样的保护,也是乡政府筹集2万余元修建的……

恐龙化石点多面广,分布较散也是夕阳乡保护化石面临的现实困难。“夕阳古生物化石分布比较广,而且比较零散,分布于全乡近20个村小组,占全乡国土面积的一半(近80平方公里),这导致我们的开发和监管难度非常大。”此外,夕阳乡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加之地形地貌十分复杂,山高、坡陡、箐深,战线很长,难以找到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保护技术和设施,极少部分裸露在地表的古生物化石不可避免地存在受牲畜践踏和风雨剥蚀等自然因素破坏的情况。(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杨璐/文 记者杜文蕾/图)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