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哺乳动物化石:新近纪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学》出版

《亚洲哺乳动物化石:新近纪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学》封面

《亚洲哺乳动物化石:新近纪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学》封面

亚洲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

亚洲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

《亚洲哺乳动物化石:新近纪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学》(Fossil Mammals of Asia: Neogene Biostratigraphy and Chronology)一书近期已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邱占祥院士领衔的世界各国古哺乳动物学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编辑和撰写,其中19位学者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该书利用最前沿的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和磁性地层学断代方法来界定哺乳动物在亚洲大陆的发展,是世界上第一本致力于亚洲新近纪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学和地质年代学的巨著(厚达752页)。作者们是在亚洲各地工作的专家,因此该书充分利用了整个大陆上具有丰富哺乳动物化石记录的许多盆地的资料,为陆生哺乳动物的进化建立一个突破性的地质年代学框架。

亚洲剧烈的构造运动历史造就了世界上最多样的地貌形态,其高大山脉格局和强劲季风气候在不同时代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环境。这些地质条件深刻地影响了亚洲哺乳动物的进化以及它们向欧洲、非洲和北美的迁徙。聚焦于重新定义了亚洲在哺乳动物进化上地位的惊人化石新发现,该书综合了一系列亚洲哺乳动物学和生物地层学研究领域的信息,可帮助追溯各主要类群及整个北方大陆上绝灭和现生哺乳动物的历史与演化,并为地质学家提供对亚洲不同地带更丰富的理解。

凭借居于北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重要地理位置,亚洲是陆生哺乳动物洲际迁徙的十字路口。在对周边大陆上迁徙性哺乳动物首次出现的进化、动物地理和相关问题以及它们作为生物地层学主要标志的认识中,亚洲由此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作为最大的大陆,亚洲是许多哺乳动物类群的起源中心和重要后续演化的场所,因此它们在亚洲的时空分布为周边大陆的相关谱系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纽带。如此关键的角色在新近纪(23~2.6百万年间)表现得尤为显著,该时期亚洲断续地连接了非洲和北美,并广泛地与欧洲相连。亚洲也具有最多的气候和环境类型,从热带到极区,从雨林到沙漠,坐拥世界上最富含化石的地区和优良的露头,由此具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最丰产的地点。所以毫不夸张地说,亚洲在对哺乳动物历史的全球性认识中居于中心地位。

在过去30年间,一个本地的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系统已经在亚洲出现,主要是基于中国已有的研究相当精细的动物群。中国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学划分拥有作为亚洲框架核心的最大潜力,在邱占祥院士的领导下形成了一个工作组来创建这样一个框架。现在,通过综合亚洲各主要产化石国家和地区的哺乳动物群,该书的作者们希望证明能够构筑一个亚洲自己的系统,至少是一个进一步完善的起点,以便最终达成目标,最广泛地代表亚洲生物地层学和地质年代学的尖端水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哺乳动物 化石 新近纪 生物地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