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恐龙足印化石群

刘家夏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刘家夏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国际上掀起研究足印热的时期,尤以欧美诸国为盛。受其影响,我国发现的恐龙足印化石产地逐年增多,分布于甘肃、四川、云南、陕西、河北、河南、湖南、广东、安徽、山东、内蒙古、吉林等地。截至目前,从各省(区)已经发掘的野外地点看,甘肃永靖盐锅峡地区发现的恐龙脚印化石群足印化石类型丰富,规模之大、种类之多、遗存之完整、清晰度之高,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东洋一教授在考察永靖恐龙足印后,他也认为这是他所见到的在亚洲保存最好、种类最多的一个足印化石地点。

任何一个科学发现既有其偶然性又有其必然性,都离不开前人的研究成果,地质学、古生物学更是如此。兰州地区是甘肃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区,根据共生的其他动植物化石,可以推测出当时有成群的恐龙在该地区活动。

据兰州大学地质系谷祖纲教授讲,1962年,他带领学生在海石湾地区实习时曾采集到4块恐龙足印化石。十分可惜的是,后来不仅标本下落不明,而且未留下任何可以考证的资料。

正式报导甘肃发现恐龙足印化石的消息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1998年下半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甘肃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现改称“甘肃省地勘局第三地勘院”)李长安、蔡雄飞、顾延生等人,在兰州至民和地区进行1:5万红古城幅和新寺乡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在兰州市红古区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生活在距今约1亿年前的恐龙足印化石。后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物馆馆长、古生物学家宋长起和周修高教授鉴定,确认是恐龙足印无疑,当时认为这一时期的恐龙足印在中国仅发现有8处。

这篇报导中还讲到,据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李长安介绍,这一组恐龙足印化石发现于早白垩世晚期的紫红色河湖相细砂岩中,保存得十分完好,在自然露头上可见8只足印排成一排,足印呈三趾状,中趾最长,约25厘米,宽约6厘米,趾间的张开角度在30度—40度之间;足跟呈圆形,直径约10厘米,趾端为尖形,可能属食肉类恐龙的脚印;足尖深陷,可能带爪,足跟印痕较浅,为行进中留下的足印。在这些足印的左前方还有一形状与之相似、大小仅为上述足印1/3的小恐龙足印,两者呈相迎状态。据分析,前者有可能是成年恐龙,后者则可能是幼年恐龙,两者属同一种类,或许是小恐龙遇上危险而去寻找它的“父母”以求保护。有关恐龙的种属、生活习性、身体状况等还在深入研究。报导认为,兰州市红古区恐龙足印化石的发现,不仅在古生物学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地层学、古环境等方面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基于这一主要线索,1999年7月初,甘肃省地勘局第三地勘院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根据地勘院设的开发项目及要求,由李大庆牵头对永靖县盐锅峡地区开展中生代晚期白垩纪生物地层调研工作。

经过近两个月的野外地质调查,于当年8月底在该地区发现了多处恐龙足印、古植物和虫迹化石。2000年4月,经过对恐龙足印产地的岩石性质和古地理环境分析,最后选定在现在的位置(当地村民称该地为老虎口)进行初步挖掘。这里原为山坡上的一条小冲沟,最初发现时只是在被雨水冲出的一小片青灰色含泥质砂岩层面上露出的两个具三趾的兽脚类恐龙足印,长约30厘米,步幅为1米。李大庆他们沿着这组足印的前进方向(山体的上坡方向)追踪挖掘,先后出现了相互交错的另一组兽脚类恐龙足印和一组小型蜥脚类恐龙的足印,并开始出现长118厘米、宽90厘米的巨型“足印”,同时还发现了粪迹和恐龙尾部支撑的痕迹。

此后,继续挖掘至2000年6月下旬,新出现的巨型足印已经成行出现,并清楚地显示出继续延伸的方向。由于这一发现属重大发现,故向有关主管部门进行了汇报。在获得部分资助后,发掘工作陆续进行。

2000年9月下旬,发掘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最早发现的巨型蜥脚类足印靠山体方向和斜下方(下坡方向)出现了3组巨型蜥脚类足印。最令人振奋的是,在斜下方20余米处出现的那组足印后足长150厘米、宽120厘米,步幅375厘米,足印外侧间距345厘米,当时就几乎可以确定为是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大的一组恐龙足印化石。

2001年3月初,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清理之后,由国家国土资源部环境司、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环境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部门组成的专家考察团,对这一地质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评估。经我国著名古脊椎动物学专家赵喜进教授鉴定,该恐龙足印群遗迹出露面积约400余平方米,含两类蜥脚类巨型足印、一类兽脚类足印、一类鸟类足印,并且共生有恐龙尾部支撑痕迹、卧迹及粪迹等,是一处世界上罕见的、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恐龙遗迹化石产地。

2001年10月,研究工作又有了新发展。经对原化石地点的扩展和测量,在盐锅峡一带约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共发现10个恐龙足迹化石点,268个脚印化石。同时,还新发现了鸟类的脚印和植物、叶肢介等化石。

据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院院长杜远生教授介绍,在这些恐龙足印化石中最引入注目的是巨型蜥脚类、巨形脚印、鸟类脚印化石的发现。在第一化石点约600平方米的发掘面上,发现了17组187个足印化石,其中有7组119个蜥脚类足印化石,60个鸟脚类、兽脚类恐龙与8个蜥蜴类足印化石,以及蜥脚类恐龙的尾痕和卧迹。在第二化石点约80平方米的发掘面上,发现了17组52个足印,其中有10个巨形兽脚类足印化石,此类足印仅第三趾保存完好,趾印长达90厘米。无论从类型还是从规模上讲,该足印都是罕见的。除恐龙足印外,在第一化石点发掘面之上1米处,发现44个鸟类脚印化石,其中3个脚印清晰度极好,轮廓一目了然。

最近,美国克罗拉多大学古生物博物馆馆长马丁·罗克里教授应邀考察了永靖现场。经鉴定,他认为除恐龙足印外还有翼龙的足印,既有前足的也有后足的,这又使永靖足印化石群增添了新的内容。

永靖恐龙足印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古生物界的重视,当地政府也以此为契机,规划在足印发现地建一个大型恐龙公园。永靖县政府决定依托黄河“小三峡” (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的旅游资源,以保护性开发利用古生物化石遗迹为立项基点,准备在15平方公里的总规划面积中设立恐龙博物馆、地学科普区、恐龙古生态景观区和绿化生态保护区等。

这个被命名为“刘家峡白垩纪恐龙公园”的规划项目,属于甘肃省省级地质公园。经逐级申报,2001年12月经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领导小组研究批准,升格为国家级地质公园,这标志着甘肃首次有了国家级地质公园。同时批准的还有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据永靖县有关部门介绍,总规划面积为15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分为一级区和二级区。一级区主要包括恐龙足印展厅、恐龙博物馆、地学科普区及水上游乐项目等;二级区为绿化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永靖县境内的黄河生态示范区、恐龙古生态景观区等。该县的这一国家地质公园极具地方特色,将极大地提高黄河三峡旅游区的科技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并将对海内外观光者产生很大的吸引力。(新华网 张行)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群 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