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重回人们视野

1936年春天。

北京城正值花退残红,而房山一带花树刚刚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一个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的技工,领着一大群工人在房山周口店一处山坡下的发掘现场忙碌着。此时,周口店发掘现场所有的专家都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只剩下他独自一个在这里进行着发掘研究工作。

他弯着腰,仔细在土层里搜寻……

突然,手碰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他轻轻地用小刷子刷去表面的尘土,一下,一下,又一下,历史遮蒙的尘埃渐渐被刷去,一个震惊世界的发现渐渐露出了真容!

这个人就是贾兰坡。他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发掘工作处于山穷水尽的时候,先后挖掘出3个较完整的猿人头骨,虽然裴文中于1929年已经发掘出一个猿人头骨,但是贾兰坡的发掘再次震惊了世界,并且为周口店的发掘工作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虽然日后抗日战争和“文革”期间都曾暂停过发掘,但是“北京人”的形象再也没有离开过中国人的视线,它跃然于历年中学历史课本的前几页,在启蒙教育的雨露下植根于每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心中。

“坚持,是考古发掘工作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馆长杨海峰在进行了一番生动的描述后,作出了这样的总结。他身后的窗外,正有一树丁香花在怒放,此时的周口店又是一个春天。

回顾居住文化

“几百万到几十万年前,周口店附近的植被比现在还要茂密,那时是水草丰美,气候温湿,河湖众多,从某种意义上讲那时的春天要比现在长,所以大概距今77万年到50万年间,一批古人类便在这里过起了定居生活。”杨海峰的声音把我们的思绪从眼前的春天带到了史前的春天。

在周口店猿人遗址博物馆里墙上陈列着一块距今500万年的鱼化石横剖片,上面一尾尾湖鱼栩栩如生,每一尾都保持着生前的姿态,而这个姿态一定格就定格了几百万年。靠着丰富的鱼类和其它丛林动物,从距今50万年的“北京人”到距今二三万年的山顶洞人,一直延续着人类生命的火种,在几十万年的漫长光阴里,他们愉快而忙碌地生活着。

有了食物还不够,还要有住处,“房子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也非常重要。”杨海峰用幽默的口吻一语道破了“天机”。正是这一所所史前的房子山洞,为猿人提供了躲避凶禽野兽和风雨雷电的庇护所,也为我们今天看到几十万年前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可能性。

沿着曲曲弯弯的山路迤逦而行,转过一个山脚,一个狭窄的裂缝出现在眼前,裂缝后是一条长长的通道,通道上方可见一线天光。“这裂缝就是大门,这通道就是走廊!”杨海峰将古猿人的居所与现代人的房产“挂钩”,他指着通道末端的一个扁长型的山洞和其中连套的一个小洞说,这是客厅,那是卧室。我们被他的说法逗笑了,这一笑却产生了奇异的效果!微弱的回音在山洞和通道间荡漾,然后消失在洞内看不见的地方,天光一线在头顶微微地晃动,晃得我们好像穿越了时空,而且一穿就是几十万年……

回顾火文化

我仿佛看到了洞里有一丛篝火,篝火旁坐着围着兽皮的原始人,有男人有女人有孩子有老人,他们也在欢快地叫着笑着,他们正在为那欢腾的火苗和火上烧烤的猎物而欢笑……

“距今50万年到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能够控制火了!”杨海峰仿佛猜透了我的想法,为我介绍了北京猿人的“火文化”。在猿人洞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厚度为6米的灰烬层,证明当时的古人类已经学会了采集火种和保留火种的方法。有了火,古人类不但过上了吃熟食的日子,而且火使得居所更安全、更舒适。随着时光的流逝,距今2、3万年的山顶洞人更是学会了钻木取火,可以自由地生火和灭火了。

回顾原始艺术

在博物馆里,一枚骨针静静地躺在展柜中,据杨海峰介绍,山顶洞人不但学会钻木取火,而且已经学会缝制兽皮了。“这大概是最初的裁缝”。杨海峰的幽默逗得我们哈哈大笑,他却继续正色道,制造骨针将两块兽皮缝到一起,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而在那时候却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从文明到文化往往就在千百万年间这些细节当中悄悄地演变着。

古人类有了食物有了火有了住所有了衣服,那么就有了相对舒适的生活有了温饱的状态,这个时候一件伟大事情就发生了:原始艺术的到来!

博物馆中有一具普通的大角鹿的鹿角化石,初看时,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当凑近了仔细探看时,竟然可以看到许多图案,依稀可见太阳那圆圆的光芒四射的图形!

站在博物馆昏黄的灯光下,我闭上眼,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位原始人在其他人都躺倒熟睡的深夜,悄悄地起身,坐到火堆旁,拿起一段鹿角,凭着白天的印象在上面刻画着,不为食物,不为住所,不为生存,只是为了心里的某种感觉。天哪!正是他这样简单的勾画,才有了今天的绘画、雕刻、彩塑,甚至诗歌、音乐、收藏,才有了美学,才有了敦煌,才有了王羲之、郑板桥、齐白石,才有了生存之外的这一切。也许,人类的伟大正在于此!

重回视野

沿着去往山顶洞相反方向的另一条路走,我们来到了模拟发掘现场,这里将一块模拟池分成许多方格子,每一个方格子标有号牌,在活动期间,工作人员会将模拟骨骼埋入土层,然后指导游客进行发掘、刷洗,据介绍,这里与真实的发掘现场及其相似。“为了增强科普性和趣味性,我们还有自己动手做标本、探查底层等互动项目,将来也可能会推出游客远距离参观现场发掘的游览模式。”

据馆长介绍,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周口店猿人遗址曾一度“沉静”,有一次,北京文物局局长竟然亲自带人到这里拔杂草。“我刚到这里当馆长的时候,曾当着所有的员工说,今后如果再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就集体辞职。”如今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公园里,干净整洁,鸟语花香,漫步其中心旷神怡。杨海峰没有食言,在保护遗址和整治管理的同时,他非常重视遗址的“发展”需求,“如果没有宣传,没有社会舆论的支持,如果没有群众活动的平台,如果没有教育基地的开展,只谈保护,那么最后会形成保护萎缩,最后就剩下我们几个人拿着红缨枪站在山顶洞前站岗了!”

对北京人遗址文化公园的采访在馆长的玩笑中结束,而我们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化的无比热爱却也在馆长他们的“坚持”中刚刚开始。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精彩绝伦的周口店文化一定能够进入越来越多人们的视野。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周口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