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秦安发现的变齿象属实为原互棱齿象属

托氏原互棱齿象下颌 (QA1248-45)。A,背面视;B,侧面视。(王世骐供图)

托氏原互棱齿象牙齿。A:右m3 (QA1248-45),冠面视;B:左侧下门齿(QA0979-0030),后面视;C:左侧上门齿 (QA1256-46),侧下面视。(王世骐供图)

1976年发现于甘肃省秦安县安湾村的一件长鼻类动物的完整的下颌骨和左上门齿标本,因其具有非常伸长的下颌联合部及扁平状的下门齿而被归为嵌齿象科变齿象亚科的变齿象属。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世骐博士等根据其下门齿的内部结构,m3的冠面特征,以及上门齿的粗壮程度及釉质带发育的状况,鉴定该标本属于托氏原互棱齿象(Protanancus tobieni)。2012年9月在线出版的《地球科学前沿》(2012,2)刊发了该项成果。

据研究人员介绍,秦安安湾剖面出土的变齿象亚科的材料,与宁夏同心丁家二沟中中新世的托氏原互棱齿象具有相同的特征,可以归为同一种。由于托氏原互棱齿象上门齿粗壮,向外分,具釉质带,下门齿为同心层结构,并且比古铲齿象更加上凹,m3具4脊,副齿柱具三叶雏形,主副齿柱有初步的伪互棱齿特征。因而可以归为原互棱齿象属,而不是此前所认为的变齿象属,因为变齿象属m3具有5~6脊,副齿柱三叶和伪互棱齿发育完善。由于同心和安湾的材料在形态上较原始,下门齿横截面双凹形,与已知的原互棱齿象各种均不相同,因而确定为一有效种托氏原互棱齿象。

变齿象亚科各类群,均生有增长的下颌联合部和铲形的下门齿,推测它们有大致相似的进食方式:即利用宽阔扁平的下门齿铲食近地表的植物,并用其较发达的长鼻帮助将食物送进口中。

变齿象亚科在中国目前主要发现了2属:铲齿象属和原互棱齿象属。但两者之间形态上的区别又反映出两者之间生活方式有一定差别。铲齿象属的下门齿特别宽扁,齿冠较高,白垩质很发育,推测其生存环境可能接近于湿地周围,取食泥水中含纤维质较高的草类;而托氏原互棱齿象下门齿的磨耗面比铲齿象属圆,分布于上下两面,推测其与美洲的变齿象属类似,可能在更加干硬的地带活动,但其齿冠相对低,白垩质发育较差,其食物可能以更加柔软的植物为主。

铲齿象属和原互棱齿象属两者都具上门齿,铲齿象属的上门齿相对弱,无釉质带,可能是主要作为雄性相互争斗的武器,在生活中的功用不大,而托氏原互棱齿象的上门齿则相当粗壮,外侧下缘有釉质带,并在下缘形成了一个锐缘,这进一步说明托氏原互棱齿象如变齿象属类似,可能在干硬的陆地生活,利用上门齿釉质带的锐缘切割植物,这也与该层位出现较多的钙质结核,代表一种较为干旱的气候相对应。

该项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重点部署项目的资助。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变齿象 原互棱齿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