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新研究建立临夏盆地最新生物-磁性地层年代框架

《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新研究建立临夏盆地最新生物-磁性地层年代框架

临夏盆地及其重要化石点位 

(化石网)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甘肃临夏盆地内含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是研究新生代哺乳动物演化的理想地区。同时,盆地还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演化和气候变化等信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团队最新研究将古生物学与地层年代学相结合,建立临夏盆地最新生物-磁性地层年代框架。在新的年代框架下,哺乳动物演化与盆地构造和气候变化息息相关。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17-2021年,研究团队在富含化石的临夏盆地南部建立生物地层序列,并开展地层追溯对比工作。同时在盆地中部和南部筛选小哺乳动物化石,进一步证实盆地南部与北部地层对比的正确性。地层追溯对比发现,临夏盆地南部和中部是连续稳定的沉积序列。富含铲齿象动物群的虎家梁组砾石层在盆地中广泛分布,在盆地中部地区由砾石层-粗砂-细砂-粉砂逐渐变细,交错层理变为水平层理,沉积相逐渐发生变化。盆地南部的虎家梁组与盆地中部柳树组是同一时期沉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盆地南部富含晚中新世三趾马化石的 “柳树”组,需要加引号以区别盆地中部柳树组。 

研究团队对临夏盆地含化石的地层开展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学研究,从老至新依次为椒子沟组、上庄组、东乡组、柳树/虎家梁组、“柳树”组。因为下部他拉组未找到具有年代意义的化石,所以此次未开展磁性地层学分析。毛沟剖面柳树/虎家梁组顶部和底部均发现小哺乳动物化石,准确限定该组为中中新世晚期沉积。其南部的牙沟内椒子沟组上部和下部小哺乳动物化石限定该组的年代为晚渐新世。根据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信息,毛沟新的磁性地层年代序列从C10r至C5r.2n(29-11.6 Ma)。临夏盆地含巨犀动物群的椒子沟组年代为 C6Cn.3n–C10r (~23–29 Ma);富含铲齿象动物群的虎家梁组年代为C5r.2n–C5Ar.2r(~11.6–12.8 Ma)。 

在晚渐新世时期,巨犀动物群生存环境为半干旱的林地。早中新世时期,临夏盆地干旱化加剧,与亚洲内陆干旱化同步发生。中中新世早期,盆地处于大湖环境,沉积物颜色呈现红棕-灰白相间的特征。中中新世晚期,受周边山脉隆升影响,盆地中的湖泊消失,变为河流沉积,适宜铲齿象生存发展。晚中新世时,铲齿象灭绝,在全球气候逐渐变冷的趋势下,临夏盆地变为草原环境,此时三趾马动物群占据主导地位。

本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重要前沿科学项目(No. QYZDY-SSW-DQC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41974079; 41991323)和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22YFF0801502)联合资助。(原标题:甘肃临夏盆地最新年代学结果)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临夏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