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人”遗址 十万年尘埃难掩文明曙光

“许昌人”遗址 十万年尘埃难掩文明曙光

“许昌人”遗址 十万年尘埃难掩文明曙光

“许昌人”遗址 十万年尘埃难掩文明曙光

“许昌人”遗址 十万年尘埃难掩文明曙光

“许昌人”遗址 十万年尘埃难掩文明曙光

(化石网)据大河网:“真没想到,这个坑塘下竟然藏着这么大的秘密!”5月16日,在位于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的灵井许昌人遗址,来自央广网的记者感慨地说。当地居民鲁晓巧告诉记者:“我们年轻时经常在自家门口的坑塘边洗衣服,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这个坑塘在2007年出土的化石能震惊了全世界!”

1949年以来我国境内发现古人类化石最多的遗址

时至初夏,微风裹挟着鲜花和青草的气息扑面而来。鲁晓巧所说的坑塘早已干涸,这里就是震惊中外的灵井“许昌人”遗址。记者在现场看到,规划建设的灵井“许昌人”遗址公园主体建筑已经完工,白色的建筑与青草、绿树相互映衬,格外醒目。

“许昌人”遗址位于建安区灵井镇西部,是我国首次发掘的以泉水为中心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建安区文物局文物管理所原所长、文物工作队原队长郑明煜,曾配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灵井遗址发掘队做过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亲历了灵井遗址的发掘过程。

他说,2007年12月17日,震惊世界的“许昌人”头骨化石在许昌县(今建安区)灵井镇古文化遗址发掘现场第9号探方中被发现。这件头骨化石是河南省境内出土的第一件古人类头骨化石,对研究东亚古代人类进化和中国现代人的起源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填补了中国现代人起源研究的空白。

2007年,“许昌人”遗址出土了23块古人类头骨断块。该头骨被命名为“许昌人”,年代为距今10.5万~12.5万年。“许昌人”的“面世”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2014年4月,“许昌人”遗址又出土了22块人类头骨碎片,包括完整的枕骨、部分顶骨、眉脊和颅底骨等,多数可拼接复原。

古人类化石的集中出土,使灵井“许昌人”遗址成为1949年以来我国境内发现古人类化石最多的遗址。

浩渺世界,人类究竟起源何处?

“许昌人”翔实的化石形态特征和可靠的地层年代数据,对于研究东亚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类的起源提供了关键证据。

10万年前的“许昌人”是什么样子的?在许昌博物馆的“许昌人”专题展厅内,展示着“许昌人”头骨化石的复制品以及被复原的“许昌人”形象。

该展厅还布置了植物、动物及泉水的模型,再现了植被茂密、泉水清澈的“许昌人”生活场景。在“许昌人”遗址,相继出土了3万多件石器、骨器和动物化石。

考古人员对2009年从“许昌人”遗址发掘出来的“灵井鸟雕”进行研究,发现其是东亚地区迄今所知唯一的动物站立在基座上的旧石器时代雕塑作品,将东亚雕塑艺术的起源提前了8000多年。“灵井鸟雕”被列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这个小鸟雕凝结着“许昌人”的艰辛创造,散发着远古先民的智慧之光,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珍贵记忆。

1992年被公布为许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灵井“许昌人”遗址以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做好遗址的保护、展示、宣传、利用工作,许昌市政府将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纳入《许昌市2015—2030年城市总体规划》,许昌市文广旅局将其列为许昌市“十三五”重大文物保护利用项目。

2017年6月,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指挥部成立,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随后正式启动。

如今,在灵井“许昌人”遗址,一座以“灵井鸟雕”外形为设计元素的公园主体已经完工,这是“许昌人”遗址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展厅。该展厅的外形拥有“灵井鸟雕”的特征,远看低矮消隐,近看则有灵动飞翔之势,具有湖水之上“灵鸟”飞翔的美好意境。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集遗址保护、展示、研究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大型考古遗址公园将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彰显许昌厚重历史文化的符号,散发出璀璨的文化光束!”谈及未来,郑明煜满怀信心地说。

相关:10多万年尘埃难掩文明曙光 “许昌人”头盖骨化石,“追”的是人类起源

(化石网)据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宋光华 邓飞):两个“许昌人”头盖骨化石,挑战了人类的“非洲起源说”;一个微型鸟雕化石,被评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

5月16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明探源走进许昌博物馆和灵井“许昌人”遗址。

“许昌人”灵魂之问:脑容量越大越聪明?

脑容量越大越聪明?

2007年12月,在灵井镇灵南村首次发现“许昌人”头骨化石,距今12.5万~10.5万年。

“‘许昌人’的脑容量为1800cc,而现代人约为1400cc。如果按照脑容量越大人越聪明的说法,10万年前的‘许昌人’聪明程度不次于今天的我们。”

用这一有待研究和确认的话题,许昌博物馆馆长助理宋奇跟集中采访活动团的记者们说起了“许昌人”。

许昌博物馆以“反映远古文明,凸显三国文化”为主题,正在举办独具许昌地域特色的陈列展览——《许之昌》,整个陈展分为“许昌人”“夏都之源”“许之由来”“曹魏许都”和“许州记忆”五个专题。五个专题里,远在10万年前的“许昌人”部分,备受关注。

除了“许昌人”头盖骨化石,还有一个文物也吸引了大家:它长2.1厘米、高1.2厘米、厚0.6厘米。它就是微型鸟雕。

微型鸟雕用中等大小哺乳动物的一块肢骨残片雕刻而成。鸟的一侧呈黑褐色,另一侧呈古铜色,形体粗壮,短头,有圆形的喙及长尾,很可能属于雀形目。

研究人员通过显微镜和显微断层扫描分析,发现微型鸟雕使用了研磨、琢削、刮削、切割4种雕刻技术,在物体表面留下了68个微小界面。微型鸟雕雕刻艺术高超,手法精湛,鸟身线条简洁流畅,形态完美,静中富有动感。翅膀部位刻线寓意羽毛,非常细致,栩栩如生。

在今天,一个这样的微型鸟雕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作为1.35万年前的化石,它理所当然成为中国最古老的雕塑,也将中国艺术中鸟类的表现提前了8000多年。你即使只看着它的图片,也不得不叹服远古艺术家惊人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宋奇介绍,“‘许昌人’发现之前,普遍认为我们人类都是非洲人的后裔,也就是非洲起源说。但是我们东亚的考古专家不这么认为,他们一直在寻找相应的实物,直到发现了巫山人、元谋人、北京人、周口店人等,但是唯一缺了10万~12万年之间人类活动的痕迹。灵井‘许昌人’头盖骨化石出现后,这个链条被完美接上了。接上之后,能证明‘许昌人’是所有东亚人的祖先吗?也未必!其实,关于‘许昌人’,还有很多难解之谜”。

“许昌人”咋过日子?将进行复原

“许昌人”的发现与研究先后荣获“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荣誉。2020年,立体雕刻鸟被美国考古协会评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

“许昌人”填补了古人类进化史的缺环,对研究东亚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起源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生活在10万年前的“许昌人”,在灵井是怎样生活的?

许昌博物馆对此进行了简单复原:那时候,灵井一带有多处泉眼,泉水流淌,滋润着万物也滋润着他们的生活。

在灵井“许昌人”遗址现场,已发掘的现场面积不大,还有一些水。

“9号探方三次出土55块头骨化石。在同一探方,出土两颗1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世界上还不多见。”

见证“许昌人”和微型鸟雕“面世”过程的工作人员郑明煜介绍,截至目前,共发现分属5个不同人类个体的化石46件,石器、骨器、哺乳动物化石3万余件,还发现有中国最早的立体雕刻鸟化石、早期陶片、鸵鸟蛋壳、钻孔的鸵鸟蛋壳饰物、赭石等。

微型鸟雕现存于哪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明煜说,鸟雕上还有简单的羽毛,“这个遗址之下目前已经没有文物,将不再进行挖掘,会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考古挖掘现场还原。遗址区外部预计建设遗址博物馆,较大程度复原展示原始人的生活状态。这个规划已经上报,正在等待批复。”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许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