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旗动物群第一个有鳞类成员——美丽莫旗蜥

莫旗动物群第一个有鳞类成员——美丽莫旗蜥

美丽莫旗蜥 (Moqisaurus pulchrum gen. et sp. nov.)正型标本(IVPP V26581)头骨 

莫旗动物群第一个有鳞类成员——美丽莫旗蜥

美丽莫旗蜥 (Moqisaurus pulchrum gen. et sp. nov.)副型标本(IVPP V25137)的肩带和前肢(A)、腰带和后肢(B) 

莫旗动物群第一个有鳞类成员——美丽莫旗蜥

有鳞类胸骨结构的多样性:A. 胸骨结构示意图;B. 板蜥科;C. 美洲鬣蜥类;D. 臼齿蜥科;E. 巨蜥科。 

(化石网)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莫旗动物群(Yu et al. 2022)发现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旗(简称莫旗)宝山镇东北部,主要产自鸽子洞和贾西口两个化石地点。该动物群包括了叶肢介、昆虫、蜘蛛等多种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两栖类、龟鳖类和鸟类等主要的脊椎动物,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产出了大量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蛙类化石,为研究早期蛙类的发育和演化提供了十分罕见的化石材料。 

鸽子洞和贾西口地点位于大杨树盆地,化石产出层位约2米厚,曾被划为龙江组或光华组。但由于大杨树盆地及周边区域中晚中生代的地层露头十分零散且难以比对,俞志强等(2022)使用非正式的“莫旗化石层”来指示化石产出层位,并得到化石层的高精度同位素年龄为119.20 -118.67 百万年前(Yu et al. 2022)。  

莫旗动物群中的叶肢介为东方叶肢介族成员,并有少量的三尾类蜉蝣和更为罕见的狼鳍鱼(或吉南鱼),再加上它的脊椎动物组份常保存眼睛、皮肤等软组织信息,莫旗地点产出的化石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热河生物群的向北扩展分布。但莫旗动物群和热河生物群的脊椎动物组份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莫旗蛙类——宝山格尼蟾(Genibatrachus baoshanensis)比热河生物群中常见蛙类辽蟾(Liaobatrachus spp.)更进步;莫旗的蝾螈类——北方诺敏螈(Nouminerpeton aquilonare)在热河生物群也没有分布;莫旗的鸟类——呼伦贝尔兴安鸟(Khinganornis hulunbuirensis)虽然与九佛堂组的旅鸟和长嘴鸟亲缘关系近,但也不能够指示莫旗地点的动物与热河生物群为同一生物群。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董丽萍等在《白垩纪研究》上在线发表了莫旗动物群有鳞类化石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报道并描述了莫旗第一个有鳞类成员——美丽莫旗蜥(Moqisaurus pulchrum gen. et sp. nov.)。莫旗蜥以高度相嵌的额顶缝、额骨和顶骨成对,下颌不具有隅骨突以及较短的四肢区别于其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有鳞类属种。莫旗蜥与热河生物群中的柳树蜥(Liushusaurus)最相似,但莫旗蜥的额顶缝更复杂,顶骨成对,后额骨为长方形,而柳树蜥的顶骨单一,后额骨成三角形。 

美丽莫旗蜥的副型标本(IVPP V 25137)保存了非常好的肩带结构,包括了罕有保存的、矿化了的胸骨和胸肋。其中,胸骨后部发育有中胸骨,而中胸骨具有一个前后延长的囟。中胸骨的原始状态为两根分离的中胸骨棒。与莫旗蜥中的中胸骨相似,石龙子科(Scincidae)、板蜥科(Gerrhosauridae)的中胸骨棒在某一点处愈合形成中胸骨囟,现生蜥蜴胸骨的发育学研究也显示中胸骨囟是由两根中胸骨棒在一点相遇后愈合形成。臼齿蜥科(Teiidae)中两根中胸骨棒互相靠近,几乎相遇,但还未愈合形成完整的中胸骨囟,可能代表了中胸骨囟形成的中间状态。美丽莫旗蜥的中胸骨囟是这一特征的最早化石记录,说明中胸骨棒的愈合在有鳞类演化早期(白垩纪早期)就已发生,而同时代保存有中胸骨的有鳞类(如西班牙的Meyasaurus和中国的柳树蜥)并不发育中胸骨囟,说明早白垩世时中胸骨就具有一定的多样性。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B类)以及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支持。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蜥蜴 有鳞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