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聊聊鱼类的那些事儿

走进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聊聊鱼类的那些事儿

走进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聊聊鱼类的那些事儿

走进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聊聊鱼类的那些事儿

走进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聊聊鱼类的那些事儿

(化石网报道)据云南网(作者 欧伟权 朱志 杨爽):自古以来,鱼类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已经存续了5亿多年。若要说古道今,聊聊昆明鱼的那些事儿,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是不得不去的一个好地方。

5.18亿年前的澄江,见证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开启了地球生命的新纪元,并保留下了珍贵的生命印记。中科院院士、古生物学家舒德干说:“世界人民要追寻他们的祖先,要到澄江来看。”澄江馆的镇馆之宝:天下第一鱼——昆明鱼是人类最古老的祖先,它首创出第一头脑、第一心脏和第一脊椎,标志着人类基础器官首次系统构建,迈出了智慧生物演化之路的第一步。可以说,包括人在内的所有脊椎动物以及后来的各种鱼类都是由这条小小的昆明鱼演化而来。

博物馆不仅精彩呈现了从鱼到人的生命历程,还展示了大量来自云南罗平及世界各地的鱼类化石,很好的讲述了鱼类的演化过程。它们大致经历了:无颌鱼类——有颌鱼类——软骨鱼类——硬骨鱼类——肉鳍鱼类这样一个演化过程。

无颌鱼类的嘴巴没有上下颌(通俗讲没有下巴),故名无颌类。最早出现在寒武纪(距今5.41亿年前-4.85亿年前)的澄江生物群中,主要为昆明鱼、海口鱼、钟健鱼。在寒武纪霸主奇虾的统治下,他们凭借最先发展出的智慧头脑和灵活身躯能够灵巧的躲避天敌的攻击,在海洋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奥陶纪(距今4.85亿年-4.44亿年前),脊椎动物全为无颌类。奥陶纪末大灭绝后,幸存下来的无颌类在志留纪(距今4.44亿年前-4.19亿年前)获得新生,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时,有颌鱼类也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得益于颌的出现,有颌鱼类取食更加方便,食物也更加丰富。鱼类开始快速演化,在泥盆纪(距今4.19亿年-3.59亿年前)初期,有颌鱼类演化出盾皮鱼类、软骨鱼类、棘鱼类、硬骨鱼类四大类群。被奇虾、角石和板足鲎等天敌压制了1亿多年后,脊椎动物终于强势崛起,鱼类也成为了泥盆纪海洋的统治者。因此,泥盆纪也称为鱼类时代。

无颌的甲胄鱼类在泥盆纪能适应各种水体环境,具有各种生活习性,可谓取得了辉煌的成功。盾皮鱼类身披骨质盔甲,不惧天敌的攻击,能快速在海洋中穿梭,竟演化出了秒杀一切的邓氏鱼,其强大的咬合力和战车般的身躯让之前的天敌板足鲎也沦为阶下囚,连当时的鲨鱼在它面前也只是个喽啰。硬骨鱼类的肉鳍鱼类也发展迅速,并在 3.6 亿年之前演化出了四足动物。四足动物登上了陆地标志着人类的老祖宗从此和鱼类分道扬镳。鱼类选择继续扩大在海洋中生活范围,而人类的老祖宗四足动物则选择征服陆地。

四足动物这一支,此后经历了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灵长类——类人猿——人类的演化历程,历经重重劫难幸存下来,最终演化成为人类,统治了海陆空,成为了主宰地球的唯一智慧生物。

而鱼类在经历了泥盆纪末大灭绝和二叠纪末大灭绝后,四大类群中的盾皮鱼和棘鱼类相继消失。关于之后的鱼类,博物馆则主要展示了石炭纪的扁体鱼和金尼棘鱼、二叠纪的腔棘鱼和巨大鳞齿鱼、三叠纪的兴义亚洲鳞齿鱼,白垩纪的锯鳐类化石等等。演化至现代,鱼类主要为:甲胄鱼类、软骨鱼(如鲨鱼、鳐鱼)、硬骨鱼中的辐鳍鱼类(我们平常见到的鲤鱼、草鱼、小白鱼、鲈鱼、桂花鱼等大多属于这类),还有从肉鳍鱼演化出来的肺鱼和腔棘鱼等。

鱼类能适应江、河、湖、海等各种水体。据统计,目前全球已经被命名的鱼种超过30000种。据陈小勇《云南鱼类名录》,截至2013年云南有620种,占中国淡水鱼类种数(1583种)的39.17%,居各省之首。云南特有种254种,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的就有152种。

说到云南的鱼就不得不提到澄江抚仙湖鱼类,特别是抗浪鱼(学名:抗浪白鱼)。据说,抗浪鱼原本叫“䆲䆡鱼”,乃是康熙皇帝亲赐。而且抚仙湖西岸的渔民,还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捕捞方式——车水捕鱼。

抚仙湖与星云湖之间有一条“玉带河”相连,虽然两湖相连,但抚仙湖里的抗浪鱼和星云湖里的大头鱼(学名:大头鲤)却从不往来,于是就有了“两湖相交,鱼不往来”的奇观,这一奇观还被载入《中国名胜大辞典》。康熙赐名又是怎么回事?车水捕鱼到底有什么奥秘?究竟为什么会“两湖相交,鱼不往来”?大家不妨来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一探究竟!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