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化石修理师:月入千元常年奔波 全国不超过200人

罗加有在修复恐龙化石

他们,用一双巧手,让恐龙等曾经统治这个星球的古老生物得以“站”在你我的面前。

从乱石之中辨别出化石,他们要有超凡的眼力;将散乱无序的化石拼搭成完整的骨架,除了高超的技艺,他们更要有耐力;尽管收入不高、常年奔波,但他们却依旧在灯下托付青春,情结成了最好的注解。

不足200人的规模,却将亿万年前的时空嫁接到今时今日,修补着生命、而不仅仅是人类的历史——他们,就是化石修理师。

——编者 


云南禄丰世界恐龙谷大遗址馆9999平方米的展厅里,60多条“恐龙”或奔或爬、或卧或立、或呲牙咧嘴、或张牙舞爪,宛如侏罗纪再现。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修理室中,许多化石“平躺”在石板之上,静静等待研究者去探寻它们的秘密。

是谁让这些已沉睡亿万年的生命,褪去历史的尘土,生动地呈现在今人面前?

怎么修

“修理就是把化石从岩石中分离出来”

白色节能灯映照着放大镜,37岁的罗加有左手握气动笔,右手扶着一块暗红色石块。笔尖飞转,发出轻微的“咝咝”声,岩石碎屑掉落,露出白色纹理。

“这是一块恐龙肩胛骨化石。”罗加有现在是世界恐龙谷的化石修理师,当被问及修理化石的秘诀,他的回答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修理就是把化石从岩石中分离出来。”

谈起化石修理,从事化石修理工作30余年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化石修理师李玉同打开了话匣子,专业词汇像连珠炮一样蹦了出来,“拿到一块化石,首先要仔细审视,看清楚它有些什么东西,是否需要黏接、加固,然后再进行修理:破碎的要找对茬口黏接好,基岩太薄的要加托,翘皮的要点胶、按实……先保护、后修理、这是原则。”

李玉同的同事丁今朝介绍,化石暴露前,主要用锤子敲打錾子,一层一层地揭开围岩。“小块、复杂的化石,通常采用快速雕刻机等现代机械工具,在双目显微镜下修理,掌握好方向和力度,不能贪多图快。”他举例说,比如修理头骨,先将一面轮廓露出来,再小心地掏空围岩,并逐步加固新修出的部分。还需要准备一根弯针,尽可能将头骨内部结构暴露出来。

由于各种原因,一具古生物化石往往不是完整的。罗加有的师傅王涛拿着一块恐龙颈椎化石,指着其中一角说,“这是补上去的,能看出来吗?找一块与它类似的完整的颈椎化石,用泥巴在缺的那个部位,套个模型出来。然后往模型里填石膏或者树脂胶,拿掉模型外壳,上颜色,就复原出来了。”

丁今朝说,近年来,在辽西地区发现了鸟类和带毛恐龙化石,由于在地底承受了极大压力,骨骼部分几乎被压成扁平状。“这类板状化石不能用工具直接从缝隙撬开,而应顺着层理一层层剥离。在熟练的前提下,可以使用快速雕刻机将化石的大概轮廓先暴露出来,细微部分再用剔针小心修理。”

“一些比较薄、脆、轻、小,不便用机械和手工修理的化石,还可以用稀醋酸溶液浸泡处理,以清除包裹在化石周围的岩石和土层。”李玉同说。

谁在修

全国不超过200人,收入不高,要有化石情结

据王涛了解,在禄丰县隶属的楚雄彝族自治州,从事化石修理的约有12人,整个云南有20人左右,而全国也不会超过200人。“我手把手带过15个徒弟,因为收入不高,很多都走了,干建筑去了。现在留在这里干的,不少是当地村民。”王涛说。

在禄丰世界恐龙谷,化石修理师每天从早上8时半工作到下午5时半,月工资1000多元。“干这个工作,不能只盯着钱,可能得有点化石情结才行。”王涛说。

王涛今年46岁,父亲早年是禄丰县文化馆的文物收集人员,他自初三起就跟随父亲接触恐龙化石。“县城东北3公里处有个大洼恐龙山,1938年就发现了恐龙化石。那时候,漫山遍野都是(恐龙化石),风吹雨淋就露出来了。”

“修理化石和发掘化石,往往是同一拨人干。”30多年来,王涛参与了60多具恐龙化石的发掘和修理工作。在世界恐龙谷展厅里,他如数家珍。“这条金山龙,我从1988年七八月份开始修理。在县文化馆,把它放在3个乒乓球桌拼起来那么大一张桌子上。白天修理,晚上我就在旁边支个床守着,跟它一起睡了两年多。”王涛回忆说,“但是,我还从来没有梦到过恐龙呢。”

“挖化石要有耐心,要吃得了苦。前些年,我经常带着弟兄们去山上采化石,一辆越野车1年跑了9.8万公里。出去几十次能有一次发现(化石)就不错了。”王涛说,2007年,为挖一条小龙,他和弟兄们在山上搭帐篷,一住就是20多天,菜、锅、被子、发电机,还有辣椒,都装在车上。

“化石修理人员,一定要耐心细致,客观保留古生物化石的原始面目;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地质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有机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李玉同是转业军人,过去没有接触过化石。为干好这份工作,他现在一有工夫就泡图书馆。

而在罗加有看来,专注、谨慎也是化石修理师的核心素质,“长时间面对(化石)这种东西,肯定会觉得乏味。修理时,精力和视力都要高度集中。有的地方像纸那么薄,可能一不小心就修坏了,没法再复原。”

为何修

为科研服务,破解生物进化的未解之谜

“化石修理是古生物研究中最重要的先期工作,主要目的就是为科研服务。”李玉同还记得,1996年左右,他修理过一件完整的孔子鸟化石。“此前的化石修理,往往会把羽毛的印子修掉。而那具孔子鸟化石的羽毛保存得很好,飞羽都能数出根数,我就把羽毛修理了出来,科研人员可以据此判断它的飞行能力。”

世界恐龙谷的化石修理师,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但做的时间长了,也能摸出一些门道。王涛拿过来一块刚刚修理好的恐龙颈椎化石,关节处有明显隆起,关节之间应有的接缝看不见了。“这可能是发生了骨质增生一类的病变,脖子不能动了,或许能为它的死亡找到病因。”

在禄丰,关于恐龙的未解之谜还有许多:禄丰究竟是恐龙的故乡还是恐龙的巨型公墓?禄丰的地下还埋藏有多少恐龙化石?为什么相隔5000万年的恐龙会汇聚到同一盆地里?为什么数量如此庞大的恐龙化石群中却没发现一枚恐龙蛋化石?

王涛希望能在发掘、修理恐龙化石的同时,找到更多诸如三列齿兽等与恐龙同时代的小动物化石,“帮助研究人员解开更多谜团。”

说起禄丰恐龙,王涛和罗加有都很骄傲。滇中小城禄丰县被誉为“恐龙之乡、化石之仓”,这里曾发掘出中国第一具恐龙化石标本——许氏禄丰龙。目前,禄丰县境内已发现恐龙化石点28处,已探明尚待发掘的恐龙化石超过千具。

“过去化石大多露在地上,农民种地时,就可能挖坏,太可惜了。”王涛说。

“老一辈人管这叫‘龙骨’,把尾椎拿来当灯盏。”罗加有的家就在恐龙谷附近的村子里。

上个世纪90年代,王涛参与修理的4具恐龙化石在禄丰县博物馆展出,彼时还是农民的罗加有作为观众参观过。1995年,罗加有在地里种花生时捡到一些石头,“又像石头,又像在博物馆里看到的骨头。”他把这一情况向县博物馆做了报告,世界恐龙谷所在的川街恐龙山由此揭开尘封亿万年的面纱。

“以前在县博物馆里做修理拼接时,是不准外人看的。而如今,修理台就设在恐龙谷的展厅里,让游客参观。”王涛觉得,让游客有机会亲眼看到化石的修理,对于科普至关重要。他希望能有更多人借此了解恐龙化石,也了解他们和化石修理的工作。说不定,某位参观者,将来也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人民网-《人民日报》 胡洪江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