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万州区盐井沟化石产地科学发现一百周年”活动举行

巴氏大熊猫。周小平摄

巴氏大熊猫。周小平摄

(化石网报道)据上游新闻(记者 陈竹 摄影 邹飞):“万州盐井沟”,一处藏在重庆大山中的广袤土地。

也许大多数人对这个地名还觉得陌生,但对全世界古生物学家来说,在过去的一百多年,这里却是他们的目光聚焦地。

在这里,出土了众多更新世典型动物的化石,一大批哺乳动物化石新属种名称至今仍然以此地命名。

今(30)日,上游新闻刊发系列报道《“万州盐井沟”的秘密》,为您讲述盐井沟的化石故事。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11月26日,在重庆市纪念万州区盐井沟化石产地科学发现一百周年的新闻发布会上,我国古生物学家们齐聚一堂,揭开了百年以来“万州盐井沟”化石群的秘密——

自1921年以来,盐井沟就以盛产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而享誉中外。

这里发掘的化石数量之大、序列之完整、门类之多、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见,至今仍被国内外学者推崇。

“万州盐井沟”化石考古已百年

北京周口店、山西榆社、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盐井沟、河北泥河湾等史前考古遗址代表了上个世纪初在我国最早被发现的化石集中产地。

盐井沟是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最经典的产地之一,该地区产出的动物群是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

盐井沟化石的考古发掘,已经绵延了百余年时光。

早在1921年,曾经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北京猿人遗址的美国古生物学家格兰阶就只身奔赴三峡,以中药“龙骨”为线索,以追踪中药铺和药材商为渠道,在盐井沟石灰岩裂隙或深坑中发现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

通过发掘和购买、收集,格兰阶在盐井沟获得了剑齿象不同年龄段20余个体和上万件其它哺乳动物化石并用船运回美国,这些化石现存于纽约自然博物馆。

“收集物足以代表该地区早更新世时期的动物生活面貌。”

从此开始,盐井沟化石群,就走入了中外古生物学家的目光之中,并由此拉开了盐井沟化石百年考古发掘的序幕。

盐井沟以盛产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享誉中外

1921年以来,盐井沟就以盛产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而享誉中外,发掘化石数量之大、序列之完整、门类之多、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见,至今仍被国内外学者推崇。

迄今为止,盐井沟发现的化石种类包括了灵长目、兔形目、啮齿目、食肉目、长鼻目、奇蹄目、偶蹄目等7个主要的哺乳动物类群,根据盐井沟标本命名的很多哺乳动物化石属种名称至今学术界仍在沿用,如东方剑齿象、谷氏大额牛、中国貘、中国爪兽、中国鬣狗等。

1938年,格兰阶发表了一篇带科普性的报告,记述了他从盐井沟一个深坑中发现的一具完整的大额牛骨架,并在文中附上了标本照片,这件标本被纽约自然博物馆装架起来并作为东亚地区的代表性动物展出至今。

1947年和1951年,荷兰莱顿大学的豪艾进发表了两篇论文,对纽约自然博物馆盐井沟收集物中的一些标本进行了描述。

1953年,纽约自然博物馆的科尔伯特与豪艾进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简报》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四川石灰岩裂隙中的更新世哺乳动物》这一经典学术著作,对盐井沟动物群做了系统、综合的研究。

他们根据盐井沟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具有较多东洋界动物区系特色,命名了代表更新世中、晚期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将之称为“万县动物群”或“盐井沟动物群”。

古人类学家顺着盐井沟找到“巫山人”化石

全世界同类标本中完整度最高的大熊猫骨架化石、完整度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东方剑齿象化石骨架、填补国内缺少完整巨貘化石骨架空白的盐井沟出土完整度达到90%的华南巨貘骨架化石……

在外国学者将目光投向遥远东方的这处山脉知识,中国学者也纷纷参与到了盐井沟的化石发掘与研究工作,随后的百余年时光,一大批重要化石,在中国学者手中散发出耀眼光芒。

1922-1923年,格兰阶在盐井沟发掘期间,时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的翁文灏赴盐井沟考察。古生物学家杨钟健院士和古人类学家贾兰坡院士于1934年和1936年先后到访过盐井沟,并采集了少量的化石标本。

1939年,杨钟健描述了采自盐井沟的一件象化石标本。1950年,杨钟健、刘东生发表了盐井沟象化石的研究文章。1963年,古生物学家周明镇院士将盐井沟化石动物群定为我国华南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动物群的典型代表。

1984年,古人类学家黄万波研究员和重庆自然博物馆方其仁馆长等组成的一支以寻找人类化石为目标的三峡古人类考古队,首先考察的就是盐井沟,然后才顺流而下在巫山发现了著名的巫山龙骨坡遗址,并随即展开了发掘,于次年发现了“巫山人”化石。

1985-1986年,黄万波研究员、郑绍华研究员等与重庆自然博物馆联合在盐井沟平坝村进行了一次短期发掘,获得大量珍贵标本,其中的一具大熊猫骨架化石在全世界同类标本中完整度最高。

2007年,重庆自然博物馆与万州区博物馆合作,在盐井沟发掘出一具东方剑齿象化石骨架,完整度达百分之七十以上。

2016-2019年期间,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合作,在盐井沟组织开展了大量古生物化石调查、保护、发掘和研究工作,获得大量珍贵的化石标本,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合作发表论文五篇,将盐井沟动物群的地质时代从学术界传统认为的中、晚更新世提前到早更新世。

2016-2019年期间在盐井沟采集的多件化石标本在个体完整性上已超越了纽约自然博物馆的藏品,弥补了国内相对缺少盐井沟实物标本的遗憾。

其中,龟和蛇化石在盐井沟是首次发现,巨貘化石为一具完整度超过95%的骨架,填补了国内缺少完整巨貘化石骨架的空白,具有很高的科研和科普价值。

相关报道:万州盐井沟的秘密(下) 百万年前 大熊猫吃肉、巨貘只吃嫩草

(化石网报道)据上游新闻(记者 陈竹 摄影 邹飞):百万年前的重庆能看到什么?

大熊猫吃肉、豹子打不赢豪猪、巨貘只吃嫩草……这些景象,在更新世(距今258万年前至1.17万年前)的重庆万州盐井沟是常态。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这100年来,重庆万州盐井沟以盛产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而享誉中外。

更新世的盐井沟是什么样子?

11月26日,上游新闻记者走进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队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专家为我们还原了更新世的盐井沟。

生物种类丰富 大熊猫吃小动物

现在我们看到的大熊猫都是抱着竹子一顿啃,可对更新世的大熊猫来说,竹子是它们的主食,但它们也吃各种各样的小动物。

在盐井沟,考古专家们发现了巴氏大熊猫的化石,它是现生大熊猫的亚种。从化石来看,它的牙齿已经跟现代大熊猫没有很大区别,只是尺寸上稍微大一点,骨架也更大。而从它的头骨来看,巴氏大熊猫的头部应该要尖一点,这表明它们的颞肌不够发达,咀嚼能力也没有现在的大熊猫好。也就说明,它们可能吃的竹子更少。

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队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研究员胡海虔说,当时的亚热带丛林是巴氏大熊猫快乐的家,漫山遍野一丛丛竹林,伸手可及张口就来。当然,偶尔撞见小动物,诸如蛇、兔子一类的,巴氏熊猫也会笑纳,追上去一巴掌拍死,打一顿牙祭。

吃喝无忧,日子好不安逸,巴氏大熊猫营养充足,体形逐渐增大,四肢有力脚爪尖利。

重庆出土的巴氏大熊猫化石,若采用还原技术恢复原型,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巴氏大熊猫,体形比现生熊猫大八分之一,显得更加威猛。

与现代熊猫憨厚的性格不同的是,巴氏大熊猫习性凶猛,不惹事也不怕事。一旦与食肉动物狭路相逢,双方都不妥协时,往往会凶相毕露以死相拼,生物圈竞争中并非弱者。

环境好天敌少,优哉游哉的巴氏大熊猫,繁育能力大幅提升,数量急速膨胀。为争取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巴氏大熊猫走出世代居住的地方,由偏处西南一隅,转而向四面八方拓展,寻求新的地盘。

大约十一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末次冰期光顾地球,周期长达十万年之久。 其间,气温几起几落,动物们备受折磨,大多数就此灭绝。

待到两万年前,处于冰河时期的地球气温骤降,海平面陡降一百多米,三分之一的陆地被冰雪覆盖。

没有食物、滴水成冰,巴氏大熊猫饥寒交迫,面临绝境,最后退缩至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区。冰川时代的“遗老”,就这么存活下来。

“四不像”的巨貘只吃嫩草

在盐井沟丰富的化石中,重庆古生物学家们发现了一具完整度达到95%的华南巨貘化石,它的发现填补了国内缺少完整貘化石骨架的空白。

生活在重庆万州盐井沟的巨貘究竟是种什么样的动物,它和现代貘有些什么不同?

胡海虔说,巨貘的长相非常奇特,算得上是动物界中的四不像。巨貘的脑袋像猪,长有一对小眼睛和两个小耳朵。与猪不同的是,巨貘的鼻子像迷你版的象鼻子,它的鼻子非常灵活,可以自由伸缩,具有非常敏锐的嗅觉。

巨貘是典型的胖子,它的身体圆滚滚的,运动全靠强壮的四肢。作为一种原始的动物,巨貘的前肢有4趾,后肢有3趾,这种四肢结构保证了它们良好的奔跑和攀登能力。

总体上看,巨貘的外形与今天的貘类相似,但块头要大得多。

巨貘是典型的森林动物,主要生活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热带林地,可能具有像现生马来貘一样的生活习性和行为模式。

巨貘比较依赖水源,喜欢在凉爽的清晨和傍晚活动。巨貘生性孤僻,除交配之外,同类之间也很少联系。小巨貘出生后就跟在母亲身边,单独和母亲生活直至成年。

巨貘不仅孤僻,而且胆小,当遇到危险的时候会往树木、灌木枝叶繁茂的地方跑,借助横生的植物枝叶来阻挡食肉动物。由于栖息在比较封闭的密林环境中,巨貘暴露在危险中的概率很小,这也是它们可以在激烈竞争中得以幸存的原因。

盐井沟的化石为何如此丰富?坑多!

百万年前,万州盐井沟丛林茂盛,沟谷遍布,栖息着众多古生物。随着一具具化石的出土,这里漫长的地质史、生命史和远古动物世界正在向人类“走来”。

化石是怎样形成的?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队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院长代辉说,生物死亡后,假如遗体或痕迹能及时地被泥沙掩埋起来,随着岁月的流逝,肌肉腐烂了,剩下的骨质在地下水的作用下,一些矿物质趁机渗进到骨骼的空隙。久而久之,骨骼变得既硬又重,骨骼的外部结构和内部形态基本不变,仍保持原状。“具有这样形态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

盐井沟的化石为何如此丰富?

“盐井沟的哺乳动物化石的形成与保存,与该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环境密不可分。”代辉表示,该地区喀斯特地貌非常发育,溶洞广布,峰丛林立,植被茂密,水源充足,既是远古动物理想的栖息地,大量溶洞和石灰岩裂隙中的岩溶型黏土也为动物死亡后形成化石并得到有效保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多次发掘,专家们看到盐井动物群化石的埋藏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有的失足或被肉食性动物的追赶掉进深坑和岩洞中,不能逃离而死亡,随后被流水带来的黏土埋葬。埋藏特点是:保存的动物化石骨骼结构关联,个体完整;另一种情况就是肉食动物捕食后遗留下的动物骨骼,或年迈自然病死的动物,尸体较长时间暴露在地表,在细菌的作用下解体,食腐尸动物啃食和扰乱,剩余的骨骼随着山洪搬移到岩石裂隙和洞穴中。埋藏的特点是:多种动物骨骼堆积一起,杂乱无章,风化、磨蚀严重。

代辉说,盐井动物群有一个“生态学分层”。剑齿象、犀牛、巨貘和大额牛的化石,几乎全部局限于山脉低处的深坑中。而大熊猫、鹿和羊的化石,则在海拔更高处的深坑中被大量发现。这表明,大型动物或多或少都生活在海拔较低的地方,而大熊猫、鹿和羊则更频繁地出没于山顶。

代辉表示,盐井沟已经发现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该地区百万年来动物群的演替史,复原出该地区古地理、古气候的变迁史,以及盐井沟动物群在该地区长期存在、演化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相关报道:万州区盐井沟化石产地科学发现一百周年 为业界第四纪考古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化石网报道)据重庆日报:不久前,中科院院士周忠和为重庆写了一封信,对万州盐井沟化石产地对考古界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是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发祥地,也是我国南方产出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最丰富的区域,是众多古生物属种的模式地点。

他信中的万州盐井沟化石产地,距离万州城区约30公里,位于新田镇高家村,其岩溶洞穴中则埋藏了丰富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今年正好是其科学发现的100年。

也是在这100年内,大量亿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重现人间,为考古界,也特别第四纪时期的考古,提供了巨大而不可磨灭的贡献。

出土众多价值连城的哺乳类化石

11月26日,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队蔡家化石修复中心内,堆放着众多化石展品,让人仿佛进入了博物馆。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主要用于化石的保存和修复,万州盐井沟就有不少化石是运到这里修理和复原的。

回忆在万州盐井沟发现的,印象最深的化石,这位工作人员的回答的:巨貘。那是近几年在万州盐井沟发现的,完整度超过95%。这具巨貘骨架化石,不仅具有很高的科研和科普价值,更是填补了国内缺少完整巨貘化石骨架的空白。

“近几年,在盐井沟采集的多件化石标本在个体完整性上已超越了纽约自然博物馆的藏品,弥补了国内相对缺少盐井沟实物标本的遗憾。”重庆市地质调查院副院长魏光飚介绍,近年来,在万州盐井沟采集的物种包含以貘、犀、牛为主的24具高完整度骨架化石,以及大量完整的头骨或/和头后骨架,如金丝猴、黑熊、大熊猫、猪獾、鬣狗、虎、剑齿象、巨貘、犀牛、斑羚、大额牛及水牛等。其中,龟和蛇化石在盐井沟是首次发现。

年代再往前一些。

2007年,重庆自然博物馆与万州区博物馆合作,在盐井沟发掘出一具剑齿象化石骨架,完整度达百分之七十以上。2011年,重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与万州区博物馆合作,在同一地点再次发掘出两具同样完整的剑齿象化石骨架及大量其它门类化石。

上述负责人表示,盐井沟保存了早更新世晚期至现代较为完整的生物演化序列,为现生物种的起源演化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证据。

世界公认的化石产地

事实上,在被发现的100年内,盐井沟早已受到世界考古界的认可。

英国重庆海关曾在《万县分关1917-1921年调查报告》记载:“这里古生物化石的发掘量,每年不下万担,成为当地操之有素的职业和收入颇大的富源”。

1921年,格兰阶在万县盐井沟石灰岩裂隙或深坑中发现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于1922- 1923年和1925-1926年的冬季,两次重返盐井沟进行发掘工作。通过发掘和购买、收集,格兰阶获得了剑齿象不同年龄段20余个体和上万件其它哺乳动物化石并用船运回美国,现存于纽约自然博物馆。

1947年和1951年,荷兰莱顿大学的豪艾进发表了两篇论文,对纽约自然博物馆盐井沟收集物中的一些标本进行了描述。1953年,纽约自然博物馆的科尔伯特与豪艾进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简报》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四川石灰岩裂隙中的更新世哺乳动物》的经典学术著作,对盐井沟动物群做了系统、综合的研究。他们根据盐井沟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具有较多东洋界动物区系特色,命名了代表更新世中、晚期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将之称为“万县动物群”或“盐井沟动物群”。

中国考古界方面,其实也很早就参与了盐井沟化石的发掘也研究工作。

1922-1923年,格兰阶在盐井沟发掘期间,时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的翁文灏赴盐井沟考察;古生物学家杨钟健院士和古人类学家贾兰坡院士于1934年和1936年先后到访过盐井沟,并采集了少量的化石标本。

1984年,古人类学家黄万波研究员和重庆自然博物馆方其仁等组成的一支以寻找人类化石为目标的三峡古人类考古队,首先考察的就是盐井沟。 1985-1986年,黄万波研究员、郑绍华研究员等与重庆自然博物馆联合在盐井沟平坝村进行了一次短期发掘,获得大量珍贵标本,其中的一具大熊猫骨架化石在全世界同类标本中完整度最高。

重庆积极推进生命起源探索和发现领域的工作

作为盐井沟的“东道主”,重庆也在利用好这一优势,积极推进生命起源探索和发现领域的工作。

比如,重庆成立了市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分别从科研平台建设及古生物化石保护、科研项目等方面着力,确保了古生物化石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依托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成立了“重庆市地质遗迹保护与研究”局重点实验室,引进多名古生物学专业博士及高技能人才,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古生物专业队伍。该实验室于2021年获批由市科技局和四川省科技厅联合授牌的“川渝共建古生物与古环境协同演化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据了解,截至目前,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已对云阳恐龙化石群、万州盐井沟哺乳动物化石群、合川大石街道恐龙化石等开展了抢救性发掘与保护工作,对秀山、酉阳、黔江、合川、永川、渝北、大足、沙坪坝等区县部分古生物化石资源进行了调查评价工作。

比如,在云阳县发现了至少长达18公里的地下“恐龙化石长城”,发掘形成了迄今世界范围内单体最大的侏罗纪恐龙化石墙;获得上万件恐龙骨骼化石,发现并命名了四个新的恐龙种类;发现并建立了一个新的恐龙动物群,填补了恐龙演化序列的空白。云阳县依托世界级的恐龙化石资源,已成功申报云阳普安恐龙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在酉阳发现了中国南方规模最大的寒武纪叠层石化石群。

近来,重庆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在重庆秀山发现的志留纪鱼化石动物群,是脊椎动物演化研究历史上新的一次重大突破,为有颌类早期演化研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重要实证资料,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谱系上的若干关键缺环。

“我们还要继续从三个方面加大对古生物工作的支持力度。”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称,一是持续推进全市古生物化石的发掘与保护,着力实现古生物化石保护新技术的突破;二是全力支持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工作,深入挖掘重庆市代表性古生物化石的科学文化内涵;三是加快推动古生物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系列科普产品,打造川渝恐龙文化旅游产业。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将“川渝共建古生物与古环境协同演化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向自然资源部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目标积极推进。

相关报道:走进川渝古生物重点实验室 这些重大发现首次展出

(化石网报道)据新华网重庆11月30日电(韩梦霖):近日,“纪念万州区盐井沟化石产地科学发现一百周年”活动在“川渝共建古生物与古环境协同演化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的化石修复中心举行,活动现场首次对外展示了在盐井沟发掘的华南巨貘、巴氏大熊猫、大额牛谷式亚种骨架3具完整度较高的化石标本。其中,完整度达95%以上的华南巨貘、大额牛谷式亚种骨架化石是迄今为止在全球发现最完整的骨架化石。据介绍,2016年至2019年,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合作,在盐井沟组织开展了大量古生物化石调查、保护、发掘和研究工作,获得大量珍贵的化石标本,采集物中包含以貘、犀、牛为主的24具高完整度骨架化石。

据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回顾盐井沟的发现、发掘、研究与保护历史,认识远古生命起源、更替、灭绝的完整过程,对推进对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探索和发现,向民众普及化石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环保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盐井沟与北京周口店、山西榆社、河北泥河湾等史前考古遗址一起,代表了上个世纪初在我国最早被发现的化石集中产地。其中,盐井沟是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最经典的产地之一,该地区产出的动物群是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自1921年以来,盐井沟就以盛产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而享誉中外,发掘化石数量之大、序列之完整、门类之多、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见,至今仍被国内外学者推崇。

迄今为止,盐井沟发现的化石种类包括了灵长目、兔形目、啮齿目、食肉目、长鼻目、奇蹄目、偶蹄目等7个主要的哺乳动物类群,根据盐井沟标本命名的很多哺乳动物化石属种称名至今学术界仍在沿用。盐井沟的化石被国内外大量的博物馆、科研机构收藏、研究、展出。

盐井沟丰富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是在百万年甚至更长时间中积淀下来的珍贵自然遗产,对于深刻理解该地区动物群的演化史,复原出该地区古地理、古气候的变迁史,以及盐井沟动物群在该地区长期存在、演化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据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矿保处处长鲁豫川介绍,重庆在对盐井沟化石产地的保护上,划分了13.36平方千米的保护区范围,保护区进一步划分为核心区与缓冲区。在保护区内,禁止工业活动,现今已关闭了3家矿山企业。

据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重庆一直致力于推进生命起源探索和发现领域的相关工作。自2015年重庆云阳世界级恐龙化石群发现以来,重庆以云阳恐龙化石群为重点,对全市已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开展了一系列保护、研究工作,迄今已安排实施了调查、发掘、保护、研究等古生物项目30余个,取得了丰硕成果。

该局依托重庆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成立了“重庆市地质遗迹保护与研究”局重点实验室,引进多名古生物学专业博士及高技能人才,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古生物专业队伍。该实验室于2021年获批由市科技局和四川省科技厅联合授牌的“川渝共建古生物与古环境协同演化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这个川渝地区唯一的古生物专业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成立,将进一步集聚川渝两地古生物化石资源与人才优势,提升科技协同创新能力,推动川渝古生物研究工作高水平发展。

迄今为止,重庆已对云阳恐龙化石群、万州盐井沟哺乳动物化石群、合川大石街道恐龙化石等开展了抢救性发掘与保护工作,对秀山、酉阳、黔江、合川、永川、渝北、大足、沙坪坝等区县部分古生物化石资源进行了调查评价工作。目前正在实施全市古生物化石资源普查项目,力争全面摸清重庆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分布情况。在万州盐井沟发掘出了大量珍贵的完整哺乳动物化石骨架,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在合川新发现并修复装架了目前重庆最大的恐龙;在大足发现了亚洲最早的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

在云阳县发现了至少长达18公里的地下“恐龙化石长城”,发掘形成了迄今世界范围内单体最大的侏罗纪恐龙化石墙;获得上万件恐龙骨骼化石,发现并命名了四个新的恐龙种类;发现并建立了一个新的恐龙动物群,填补了恐龙演化序列的空白。云阳县依托世界级的恐龙化石资源,已成功申报云阳普安恐龙化石国家地质公园,目前正在倾力打造侏罗纪恐龙世界景区,建成后将有力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酉阳发现了中国南方规模最大的寒武纪叠层石化石群,酉阳县依托化石资源打造的叠石花谷景区,走出了一条“文化+旅游+扶贫”的石漠化土地治理之路、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这也是古生物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最近,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合作,在重庆秀山发现了志留纪鱼化石动物群,是脊椎动物演化研究历史上新的一次重大突破,为有颌类早期演化研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重要实证资料,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谱系上的若干关键缺环。

相关报道:万州盐井沟多个明星物种化石首次公开亮相

(化石网报道)据人民网重庆11月30日电(刘政宁、周小平):今年是纪念万州区盐井沟化石产地科学发现一百周年。30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消息,由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队在盐井沟发掘、修复装架的巴氏大熊猫、华南巨貘、谷式大额牛等明星物种化石首次公开亮相。

巴氏大熊猫体型达到大熊猫的巅峰

近日,在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队蔡家化石修复中心,一具距今34.7万年—26.0万年的巴氏大熊猫化石经专家修复,渐渐露出“真颜”,该具化石长约1.26米,高0.73米,化石完整度超过50%。

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队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胡海虔博士介绍,该具巴氏大熊猫可能3至4岁,还没有完全成年。

据了解,巴氏大熊猫体型达到了大熊猫的巅峰,成体最大可以达到2米左右。而现生大熊猫长大约在1.2-1.8米。“从和巴氏大熊猫一起出土的动物来看,巴氏大熊猫应该和现生大熊猫一样,还是以吃竹子为主,有时候也会吃竹鼠,或者羊、鹿等尸体。”胡海虔称,巴氏大熊猫相比现生大熊猫,最大的区别是体型更大,且咀嚼系统不如现生发达。

现场,除了巴氏大熊猫,还展出了华南巨貘、谷式大额牛化石。

已发现化石种类2纲10目50余种

“万州盐井沟化石有着悠久的发掘和研究历史,是中国最早被古生物学家发现、发掘和研究的化石集中产地之一。”重庆市地质调查院副院长魏光飚介绍,盐井沟不仅是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发祥地,也是我国南方产出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最丰富的区域,是众多古生物属种的模式地点。

100年前,美国古生物学家格兰阶第一个走进盐井沟开展发掘化石。后来,陆陆续续的专家来盐井沟考察发掘化石。

截至目前,盐井沟已发现的化石种类2纲10目50余种,包括东方剑齿象、巴氏大熊猫、金丝猴丁氏亚种、长臂猿、黑熊、古爪哇豺、最后斑鬣狗、虎、野猫、期望大灵猫、丽豺、突吻猪獾、华南巨貘、苏门答腊犀、谷氏大额牛、大苏门羚、水鹿、褶齿香麝、大赤麂等30余种大型哺乳动物化石,还包括20余种小型哺乳动物化石。丰富的化石标本为研究该地区生物类型、生命演化、环境及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资料,为建立中国第四纪年代地质系统框架提供重要证据。

盐井沟动物群具有生物多样性的鲜明特征

“盐井沟动物群具有生物多样性的鲜明特征,大多数动物种类都幸存到了更新世晚期,甚至到了全新世,数千年前才从该地区完全消失。”魏光飚分析,在更新世复杂多变的气候波动中,一部分动物在盐井沟地区绝迹,但幸存于更远、更暖和的中国或亚洲其它地区,如长臂猿、犀等;一部分动物在气候转暖的过程中被迫退出了这个地区,在更高海拔、更寒冷的地方寻找到避难所,比如大熊猫、金丝猴等;盐井沟动物群部分成员则是完全灭绝了的属种,如巨貘、剑齿象等。

“正是这些动物种类的灭绝,才导致了盐井沟动物群与中国西部的现生哺乳动物群之间的真正区别。”魏光飚称,盐井沟动物群中的大部分哺乳动物是它们仍在该地区生息的现代近亲物种的直接祖先,并且在随时间的流逝而发生的气候变动中幸存了下来。盐井沟动物群从该地区的逐渐消失,无疑与气候、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有关。

相关报道:最高完整度达95%以上为世界之最 重庆这个地方“盛产”古生物化石

(化石网报道)据华龙网(首席记者 王玮):重庆不仅恐龙化石多,其他古生物化石资源也十分丰富。近日,正值万州盐井沟化石产地科学发现一百年之际,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组织新闻媒体记者参观了从盐井沟发掘的古生物化石,其中还有迄今为止全世界完整度最高的巨貘化石。

这里发现化石“窝” 四代人传承守护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而北京周口店、山西榆社、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盐井沟、河北泥河湾等史前考古遗址代表了上个世纪初在我国最早被发现的化石集中产地。

“我爷爷当时就在给格兰阶带路,他知道化石的大概位置。”万州区新田镇高家村原村长姜元顺口中的格兰阶,是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组织的“中亚考察团”中首席古生物学家,于1921—1930年间在中国和蒙古进行了大量古生物化石调查工作,姜元顺的爷爷就是在那个年代接触的化石。

据姜元顺介绍,爷爷辈的老人,以前要在山上挖龙骨(中药材的一种)卖钱,在挖龙骨时常见到各种化石,因此,格兰阶在万县(现万州)盐井沟时,常请爷爷带路,寻找化石。

哪个山头有化石、什么走向的山脉化石多、岩石中什么样形状的是化石……这些知识被爷爷用言传身教的方式传给了爸爸和姜元顺。

随着我国化石发掘与研究工作的推进,姜元顺和父亲姜大伦为不少古生物学家指路寻化石。

2017年,自家矿场挖矿时,姜元顺发现挖掘机挖出了化石,从小对此敏感的他,立即对矿场叫停,并向有关部门反映了这一情况。

为了更好地保护化石,姜元顺决定关停自家矿场,全力支持当地划定的化石产地保护范围。

后来,老姜的父亲和爷爷相继去世,他仍在村里守护着这片化石保护区,同时也把关于化石的辨识知识教给了儿子。儿子也加入了化石保护的行列,成为一名化石修复师。

化石完整度达95%以上 是迄今为止世界之最

万州是重庆市古生物化石最丰富的区县之一,在广泛分布的侏罗纪地层中,曾先后发现过恐龙、鱼、似卞氏兽、硅化木及虫迹等不同类型的化石,以位于新田镇高家村的岩溶洞穴为代表,埋藏了丰富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

据介绍,2016-2019年期间,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合作,在盐井沟组织开展了大量古生物化石调查、保护、发掘和研究工作,获得大量珍贵的化石标本,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合作发表论文五篇,将盐井沟动物群的地质时代从学术界传统认为的中、晚更新世提前到早更新世。“2016-2019年期间在盐井沟采集的多件化石标本在个体完整性上已超越了纽约自然博物馆的藏品,弥补了国内相对缺少盐井沟实物标本的遗憾。”重庆市地质调查院副院长魏光飚说。

在盐井沟的采集物中包含以貘、犀、牛为主的24具高完整度骨架化石,以及大量完整的头骨或/和头后骨架,如金丝猴、黑熊、大熊猫、猪獾、鬣狗、虎、剑齿象、巨貘、犀牛、斑羚、大额牛及水牛等。其中,巨貘化石为一具完整度超过95%的骨架,魏光飚坦言,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古生物化石完整度最高的骨架,填补了国内缺少完整巨貘化石骨架的空白,具有很高的科研和科普价值。

其实,自1921年以来,盐井沟就以盛产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而享誉中外。迄今为止,盐井沟发现的化石种类包括了灵长目、兔形目、啮齿目、食肉目、长鼻目、奇蹄目、偶蹄目等7个主要的哺乳动物类群,根据盐井沟标本命名的很多哺乳动物化石属种名称至今学术界仍在沿用。

山地、溶洞、天坑 重庆地形特征让古生物化石保存完整

化石都是经过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沉积形成,且很难被发现,因为属于宝贵的资源。“一个地方发现一种生物化石就很难得了,但在盐井沟,很多同类型的化石我们没有继续挖掘,就留在原地。”代辉说。

为何这里盛产化石,且化石完整度如此高?

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队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副主任王荀仟对此进行了解释,他表示,这里发现的巨貘、双角犀、东方剑齿象等古生物化石,它们都是喜水动物,“这也证实以前盐井沟地区,有古河流或古湖泊。”

此外,王荀仟介绍,盐井沟化石产地属于岩溶地貌,溶洞广布,一条由三叠纪时期形成的石灰岩地层构成的长约80公里的大山脉顶部遍布大量垂直型溶洞或石灰岩裂隙。

对于化石完整度高的特性,这样纵向微型的天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动物失足掉入裂缝或竖井中后死亡,尸体完整,没有经过流水搬运,经过泥沙迅速掩埋后整体被挤压在狭小的空间中。”王荀仟说,正是这样的原因,造就了这里化石标本完整度极高。

发掘出如此丰富的化石标本后,做好保护是关键。

目前,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联合万州区文物管理部门,通过调查并划定了盐井沟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范围,划分了核心区与缓冲区,并相继关停了三家原位于保护区范围内的碎石厂。此外对已发掘的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也在同步进行。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