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粉化石揭示华南三叠纪—侏罗纪之交植被与气候变化

四川宣汉地区晚三叠世的代表性孢粉化石

四川宣汉地区晚三叠世的代表性孢粉化石

四川宣汉地区早侏罗世的代表性孢粉化石

四川宣汉地区早侏罗世的代表性孢粉化石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发生了显生宙五大生物灭绝事件之一,全球海陆生态系统受到重创。相比于海洋而言,对陆地生态系统三叠纪—侏罗纪之交重大生物事件的探究相对薄弱,特别是针对处于东特提斯洋的东亚地区陆地生态系统响应的研究甚少。我国华南四川盆地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地层发育连续,化石丰富,为深入研究三叠纪—侏罗纪转换时期陆地生态系统的变化提供了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栋研究员带领的中生代植物与环境中外科研团队,在该地区开展了多学科深入研究,陆续取得新进展。

近期,南京古生物所李丽琴博士、王永栋研究员和挪威奥斯陆大学Wolfram Kürschner教授、爱尔兰都柏林大学MichaRuhl博士以及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Vivi Vajda教授等同行合作,对四川盆地东北缘宣汉七里峡剖面须家河组—珍珠冲组开展了孢粉植物群的系统深入研究,恢复并重建了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的古植被演替和古气候变化,探讨了该转折时期陆地植被、气候变化与中大西洋火山活动事件等的潜在联系。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地学学术刊物《三古》(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上。

研究团队在须家河组—珍珠冲组剖面自下而上识别了5个孢粉化石组合序列,并结合孢粉生态群和主成分分析等手段,分别揭示了晚三叠世诺利期至瑞替期、晚三叠世末期、三叠纪—侏罗纪过渡期和早侏罗世赫塘期—辛涅缪尔期,孢粉组合所代表的古植被面貌演替特征以及古气候由温暖湿润到短期变凉、干凉和变暖的显著波动变化。该研究发现的三叠纪—侏罗纪过渡期显著蕨类三缝孢子峰值(fern spike)、晚三叠世末短期变冷以及早侏罗世变暖的古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多个代表剖面尤其是特提斯洋西缘地区的研究结果相吻合,揭示了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全球性的陆地古植被和古气候演替变化。

这是我国华南地区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孢粉植物群研究最为翔实的高分辨率研究记录,并为三叠纪—侏罗纪之交重大地质事件的陆地生态系统响应提供了来自古特提斯洋东缘东亚低纬度地区的重要证据。

本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战略先导B类项目、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和自主项目以及瑞典研究理事会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Li L., Wang Y*., Kürschner, W.M., Ruhl, M., Vajda V.*, 2020. Palaeovegetation and palaeoclimate changes across the Triassic–Jurassic transi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 China.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556, 109891. 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20.109891.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孢粉 化石 三叠纪 侏罗纪